?
2011-07-25 18:04?出處 新華網
杭州市浙大路御蹕社區家庭醫生潘雪鳳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您好,我是您的‘家庭醫生’潘雪鳳。”2005年,杭州市浙大御蹕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副主任醫師潘雪鳳用這句話,敲開了2538戶社區居民的家門。6年過去了,由最初的被懷疑、拒絕,到現在的被信任、稱贊,“潘醫生”成了御蹕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體全科醫生的代名詞。
記者眼前的潘雪鳳,發髻整齊、皮膚略黑,著干凈整潔白大褂,干練又不失親和力。5年前,潘雪鳳赴英國參觀考察深受啟發,回國后就來到御蹕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并希望參照英國的全科醫生制度,讓這里的居民也能享受到醫生上門服務的便利。
然而,她積極倡導的“責任醫生進家庭”舉措卻遭遇來自多方面的阻力:許多居民不相信會有醫生上門服務的好事,把她當騙子趕出去;一些同事也認為進社區上門服務既累又浪費時間。“我當時覺得很委屈,也想過放棄。但后來又想,既然已經開始做了,就一定要把這項工作做好。”潘雪鳳說。
為了讓社區居民盡快熟悉并理解自己的工作,潘雪鳳寫了一封“告社區居民書”,把自己的工作目的、內容和聯系方式貼到了社區每一個樓道,然后每周用兩天時間上門走訪。她制作了社區居民健康狀況表,把每家每戶的健康信息都詳細跟蹤記錄了下來。年底的時候,潘雪鳳自己花錢購買了新年賀卡,把一年健康狀況的總結和建議以及新年的祝福送到了社區每一戶人家,賀卡上是這樣開頭的:“您好,我是您的家庭醫生潘雪鳳……”
“我們社區里有許多老人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收到過賀卡。在了解了社區全科醫生的工作職責和服務內容之后,他們就開始把我像自家人一樣看待了。”提到社區居民對她的信任,潘雪鳳笑得眼角泛起了淡淡的魚尾紋,“這讓我感覺之前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如今,社區有許多老人一大早都會到社區衛生服務站測空腹血糖。潘雪鳳總是早早地開了門等在那里,“我不能讓老人們餓著肚子等我太長時間。”她說。每周,她還會背起背包,挨家挨戶地上門為腿腳不方便的患者服務。“社區病人住哪個單元,他們患什么病,病情程度如何,我都說得出來。”
“能走會跑的腿,能說會道的嘴。”這是潘雪鳳總結的做社區責任醫生的必備能力。在長期的社區衛生工作實踐中,潘雪鳳不斷探索新的方法,積累成功經驗。這些做法與經驗創新性地發展了全科醫學理論,為全科醫師工作的廣泛開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潘雪鳳為社區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提供一張個人聯系卡與一張慢性病監測卡,門診就診數據直接輸入電腦,完善了慢性病人的信息化管理;創立“網格化管理模式”,按小區、單元、戶來管理慢性病及老年保健工作,社區所有人的名字、年齡、疾病情況,60歲以上老人有多少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她都一清二楚。她還經常組織社區居民參加互動為主、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大大提高了社區居民健康教育自覺參與率;采用健康檔案標色化管理,按不同顏色在健康檔案中將不同疾病、年齡的居民區分開來,不用翻開檔案,僅看封面就能知曉居民的年齡段和慢性病情況,極大地方便了健康檔案的動態管理和慢性病的隨訪。
潘雪鳳的不少探索,得到了衛生部專家的一致肯定,不僅在浙江全省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推廣應用,同時也列入了浙江省數字衛生課題和衛生部的有關課題。
腳踏實地的基層衛生工作實踐,使得潘雪鳳成為了解社區病人情況的“活地圖”、社區居民的貼心人。“潘醫生,我今天背不舒服,您幫我看看吧?”“潘醫生,我感覺最近血壓又高了,您幫我測一下吧。”“潘醫生,這是我的體檢單,請您幫我看看有沒有問題?”平日里,這樣的請求每天都在發生,甚至社區居民有什么心事都找她傾訴。
目前,浙大御蹕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率高達98%,家庭醫生的知曉率達99%,社區慢性病人管理率100%,社區居民健康教育自覺參與率達86%。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zhejiang/3810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毛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