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制鞋業是制造業中的一大塊。“三荒”時代,媒體上有關溫州鞋企倒閉、外遷、利潤下降、遭遇困境等消息時有出現,給人感覺溫州作為“中國鞋都”正步步衰退。溫州制鞋業還有抗擊挑戰的活力嗎?溫州制鞋業的出路在何方?人工成本漲幅20%以上,用電高峰期每周2次自發電,銀行貸款利息支出翻番……給溫州制造業帶來生存的壓力和困擾。
溫州鞋業面臨成本增加利潤降低
浙江縫葉鳥鞋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生產女鞋的企業,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在溫州2500多家制鞋企業中,縫葉鳥鞋業的規模屬于中間層,年產量300萬雙。縫葉鳥鞋業老總劉小標,17歲出道創業,如今仍不滿30歲。這個表情憨厚的小伙子,談起企業的發展時直說:“如今做企業的大環境并不好,做企業累。”
劉小標說,人工成本上,相對去年有20%以上的漲幅。在用電上,用電最緊張時,一周有2天要自己發電,平均每雙鞋用電成本達1.5元。而平時每雙鞋用電成本為1元。在信貸上,目前年利率已達12%,還要滿足銀行一些額外的要求。信貸利息支出相對去年翻番。
縫葉鳥鞋業遇到的成本上漲,也是溫州制鞋業的普遍遭遇。今年6月,市統計局一項專題調查顯示:溫州市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和高能耗企業是停限電的重點對象。同時,6月份柴油價格同比增長約15%,企業自發電成本增高。由于物價上漲、外來務工人員相對減少和企業用工需求持續增長三方面影響,溫州企業“招工難”在春節后依然延續,對企業正常生產有較大影響。另外,6月約16%的被訪企業認為融資很困難,較上月提高3個百分點。融資難度增加直接導致企業財務成本上升,1-5月溫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財務支出增長43.6%,其中利息支出增長46.1%。此外,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1至5月,溫州原材料購進價格同比累計增長8.4%。
鞋業生產布局變動加劇
在“三荒”之下,溫州市一些鞋企紛紛采取各樣對策,應對成本上漲。這些措施有些是權宜之計,有些則考慮到了產業轉移的大趨勢。
巨一集團有限公司今年采取了“老鄉帶老鄉”的對策,老員工每介紹一名新員工可獲獎勵200元。這一獎勵措施帶來了800名新員工。在待遇留人方面,今年巨一工人最高加薪30%;在養老保險上,采取10年以上工齡全免,5年以上減半;此外,巨一還推出180個夫妻房。在應對成本上漲上,巨一近3年通過投入2000多萬元,進行流水線技術改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成本。
奧康鞋業也采取了改善員工福利和節能提效的措施,來應對“三荒”的挑戰。奧康一線工人今年平均加薪20%,并推出夫妻住房補貼、員工子弟夏令營、組建員工網吧等福利舉措。
相對這些小調整,溫州市好多大型制鞋企業干脆在中西部建立制造基地,通過空間轉移破解成本上漲。
在融資方面,制鞋企業也已經加快多樣化的步伐,像奧康、康奈、東藝、紅蜻蜓等實力排名靠前的企業,今年已加足馬力奮戰企業上市,通過直接融資化解企業長期的資金需求。
溫州鞋業迎來洗牌 溫州制鞋兩極分化現象加劇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謝榕芳認為,溫州制鞋行業目前正處洗牌階段,將會出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一兩極分化現象。
巨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建中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后20至30年內,溫州制鞋業在國內仍將是一個主導地區。這一判斷基于溫州制鞋業的強大集聚規模優勢,這一條件其他地區短期內無法比擬。
今年6月,由市政府委托制定的《溫州市鞋業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稱,制鞋業的高附加值集中在樣式設計、銷售渠道、品牌營銷等環節。溫州鞋企將向研發和品牌方向轉型,而一些無法轉型的小型企業,想在制鞋業生存將被納入“龍頭+配套”的集群發展模式。而對鞋企外遷的現象,政府將力爭將其引導為形成企業總部、研發、銷售在溫州,生產基地在市外的價值鏈格局。
溫州制鞋行業在方案中達成的共識是,溫州制鞋業在產業規模、優勢企業、研發創新、服務平臺、品牌建設、管理發展、地域特色等7方面,相對全國其他地方有著先發的優勢。從這一基礎來看,形成“企業總部、研發、銷售在溫州,生產基地在市外的價值鏈格局”也是基于現實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