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種運動,幾乎就有多少種運動鞋。然而,目前在我國,僅籃排球鞋、乒乓球鞋和足球鞋等運動鞋有國家標準,其他種類繁多的運動鞋,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甚至連專業性的檢測設備都很欠缺
品類多標準少近日,一份對2006年中國運動鞋市場的分析報告顯示,如果把2006年中國運動鞋市場比作一個金字塔,處在塔尖上的,是國外品牌,國產運動鞋僅有幾個品牌位于塔中間,更多的國產品牌都在塔底徘徊。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排名,與品牌影響力和技術水平息息相關,更與標準化進程密不可分。
有多少種運動,幾乎就有多少種運動鞋。然而,目前在我國,僅籃排球鞋、乒乓球鞋和足球鞋等運動鞋有國家標準,其他種類繁多的運動鞋,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甚至連專業性的檢測設備都很欠缺。日前,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副主任鄭澤云向記者透露以上信息。
今年8月,田徑專業運動鞋國家標準起草工作會議在江蘇省昆山市召開。田徑專業運動鞋國家標準草案通過專家審查。這一研究成果對于提高我國專業運動鞋行業水平,擴大出口,打響我國民族品牌,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近日記者了解到,田徑專業運動鞋國家標準草案已經提交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不久將得以實施。但加上目前僅有的籃排球鞋、乒乓球鞋和足球鞋國家標準,運動鞋的國家標準仍乏善可陳。這與運動鞋企業日益細分產品的趨勢極不相符。
據介紹,不少運動鞋企業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細分產品的競爭上。以安踏為例,2003年,安踏主要生產帆布鞋、籃球鞋。之后,籃球鞋又成為運動鞋企業的生產重點。如安踏的“大巴”、特步的“刀鋒”、名樂的“灌籃高手”等籃球鞋系列,還有以專業籃球鞋見長的匹克、喬丹、沃特等品牌,紛紛以重兵切入,使得籃球鞋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調研的結果表明,在學生群體中,籃球鞋是所有運動鞋類產品中需求量最大的,并且籃球鞋也已經從專業走向時尚。
據介紹,目前在我國,籃球鞋和排球鞋都沿用上世紀90年代初由化工部制定的標準。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十幾年內,籃排球鞋的生產工藝、產品特點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標準卻相對滯后很多。
產量大研發投入少鄭澤云稱,我國不少鞋企都有自己的公司標準,也有一些簡單的產品檢測試驗設備,但很少有企業擁有專業性的檢測設備,原因主要是資金缺乏,或者不愿在檢測設備上投資。品牌必須靠先進的技術支撐,先進的技術又要靠大量的研發經費。日本的研發支出占GDP的3.3%,美國為2.7%,我國僅為0.5%—1.23%。實踐證明,一個企業的研發經費只有達到產值的5%時,企業才有較強的競爭力。意大利運用先進的技術,可把一張牛皮做成七雙鞋,而我國最多做兩雙。再以籃球專業鞋為例,由于籃球運動場上奔跑移動速度快、沖撞激烈等特點,要求籃球專業鞋具有良好的抗拉、吸震、平衡穩定、防滑和保護等功能。NBA球員每場比賽要跑3—3.5英里,大多數球員一雙鞋只穿4—5場,馬里昂等灌球高手一雙鞋穿3場,喬丹每場都要換,甚至半場就要換一雙鞋。一雙專業籃球運動鞋對競技水平的發揮和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
從鄭澤云的話也可以看出,本身就沒有多少研發投入的中國鞋企,當然更不愿意把大量的錢花在買檢測設備上。而檢測技術的重要性,絕不亞于生產技術。
我國是運動鞋生產大國,2005年出口50億雙,占世界總量的86%。中國鞋占美國鞋業市場的85%。世界上每五雙鞋中,就有一雙是在中國生產的,但卻很少有民族品牌獨立出現。這與中國鞋企過低的研發投入有直接關系。
外國鞋攻勢強烈對于運動鞋在中國市場的前景,跨國品牌看得十分清楚。據鄭澤云介紹,近年來,跨國運動品牌通過戰略調整,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搶灘力度,并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不僅壟斷運動鞋的高端市場,而且大舉攻占中端市場,不僅攻占奧運會、亞運會等頂級賽事,同時也出擊全運會和國內相關賽事。外有強敵,內有眾多對手和不規范的市場,民族運動鞋品牌處于更加艱難的階段。
與此同時,近幾年,我國運動鞋制造業又開始進入高成本期,生產運動鞋所需的原材料,如棉紗、化纖、橡膠、鋼鐵和木材等資源在我國并不豐富,一些高質量的原材料進口依存度較高,從而受國際市場的價格影響、制約也很大。這又將導致新一輪的產業轉移。
鄭澤云認為,企業獲利性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跨國品牌在中國的激烈競爭必然導致市場壟斷。他們倚仗技術、人才、基金和市場的優勢,擊垮同類品牌,當打不敗時就采取收購的辦法來封殺市場。未來幾年,行業內的洗牌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