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 23:54?來源 溫州商報
溫州黃國云從“黃魚國”變身“溫州黃漁國”,一條黃魚成就黃國云的大事業。有人說,創業的過程,是從小舢板到航空母艦的努力。黃國云說,創業就是從小蝦米到野生大黃魚的蛻變。
溫州黃國云借錢3萬元在大南門菜市場租一個攤位
溫州人黃國云的第一個生意是賣油條。那時候他才12歲,讀小學二年級,每天大清早從山前街批發一籃子油條沿途叫賣到學校,一天可賺1.3元;
13歲的時候賣冰棒,一天可賺三四元;
15歲的時候收鴨毛、鵝毛,走遍信河街的72.5條小巷,一天下來賺到七八塊錢——因為家里窮,這時他已經輟學了;
收破爛一天賺十多塊錢;拉著板車賣水果一天賺三五十塊錢;騎著自行車賣羊毛衫、電子表,收入全靠一張嘴;在家養雞、養鴨、養豬,除了每天和臭味相伴,還得當心雞瘟……
18歲的時候,他成為虞師里的一個流動小販——大清早從東門市場批發些海鮮過來賣,見了工商、稅務趕緊跑路。
25歲的時候,只讀到小學三年級的黃國云,終于從“游商”轉為“坐商”——他以一分半、二分半的利息,四處借錢,湊齊了3萬元,總算在大南門菜市場擁有了一個自己的攤位。
黃國云看中溫州黃魚市場成了“黃魚國”
大黃魚,是溫州人餐桌上頗有“講頭”的一道菜。它曾經賤如咸菜,但隨著數量的銳減又變得價比黃金。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黃魚熱,讓黃國云看到了機會。
賣海鮮首先是渠道,如果貨轉過好幾手才到手上,利潤也就流失得差不多了。
當時走俏的是人工養殖的大黃魚,養殖場大多在福建、廣東那邊。黃國云四處下單,但幾乎沒有人愿意給他送貨,因為一沒名氣、二又看不到現金,養殖場擔心遇到騙子。無奈之下,他只能高息借錢,自己跑到福建霞浦一個養殖場,現金交易,直接收貨,這樣持續了幾個月,才取得了對方的信任,可以直接電話下單。
一個漁場、兩個漁場……供應商網絡不斷完善,黃魚生意也越做越大。到后來,養殖場開始主動找上門來,生意也從批發兼零售轉向了完全的批發。“賣黃魚的阿國”、“黃魚國”的名聲不脛而走。
當時生意有多火呢?“有一次正值年關前后,那天賣了很多貨,我把錢拿到銀行里存,結果點出了7500元的假幣,”黃國云笑著說,“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百元的假幣,當時就忍不住,在銀行里哭得稀里嘩啦的。”
溫州黃國云從“黃魚國”變身“溫州黃漁國”,200多條漁船為他供應野生黃魚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養殖的黃魚很快就滿足不了溫州人的美食之欲了。
一些養殖場開始轉行,而黃國云也著手建立自己的野生黃魚網。這時候,他發現了名聲帶給他的好處——因為賣養殖黃魚,沿海不少碼頭的經營戶和漁民都知道有這么位黃魚國,聯絡起來方便了許多。
這些小船隨大船出海,在大船大網中尋找野生黃魚,然后快速地冰凍,送往溫州。
今天,從浙江到福建,從廣東到臺灣,乃至東南亞地區,有200多條漁船收取了黃國云的訂金,為他供應野生黃魚。
時下正是黃魚捕撈季節,黃國云說,“多的時候,每天要收進1噸到2噸的野生黃魚。”
“溫州的大酒店中使用的野生黃魚,近七成是由我們提供的。”他說,隨著現在物流的發達,一條黃魚,從隨著大船的漁網中浮出水面開始,到送上市民的餐桌,一般只需要8小時。
黃國云注冊“黃漁國”商標,“黃魚國”變身“黃漁國”
2007年,黃國云注冊了“黃漁國”的商標,完成了從做生意到做企業的轉變。
2008年,溫州市黃漁國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立水產品深加工基地,配備3000噸儲存量的超大冷庫,并引進生產線,對水產品進行深加工。
野生黃魚依然是“黃漁國”的核心,但他們的商品已經涵蓋9大系列600多種水產及特色農產品。
“黃漁國”正在走加盟連鎖的道路,2年來,他們在溫州建立了3家連鎖店。今年10月底,他們在杭州開出了一家門店。
“我已經7年沒去過菜市場了。”38歲的黃國云說,和以前比起來,現在雖然不用事無巨細地去張羅,但每天要考慮的事情卻更多了。
他心里有很多計劃:希望能在3年內開出50家門店;希望在流通市場布下更大的網絡,進入商業超市……
現在,當你遇到黃國云,很可能就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我有一個想法……你有合適的人才可以推薦給我嗎?”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