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7-31 11:15?來源:綜合
今年第3號臺風最新消息:2020年7月沒有臺風太稀奇,今年1到7月只生成2個臺風,第三號臺風沒有生成,整個7月份風平浪靜,預報稱,7月沒有臺風,8月上旬將生成3號4號臺風。
臺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征,西北太平洋全年都有臺風活動,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而今年的7月臺風季序幕卻沒有如期拉開,盡管中北太平洋颶風“道格拉斯”正以每小時25公里的速度朝西北太平洋馳來,南海及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正在醞釀之中,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至7月臺風生成總數仍偏少7成。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前期臺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氣候原因是什么?后期臺風活動趨勢如何?
今年將是1949年以來首個7月“空臺”年份
截至7月29日,距離上一個臺風“鸚鵡”生成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沉寂了超過40天,目前預計7月底之前臺風生成的可能性較小。如果月底前仍無臺風生成,今年將是1949年以來打破歷史紀錄的首個7月“空臺”年份。
根據臺風大數據系統統計發現,1949年-2019年7月共有292個臺風生成,年平均生成臺風4.1個;其中登陸臺風132個,平均登陸臺風1.9個。其中生成最多年份為1967,1971,1994,2017年(8個);生成最少年份為1954,1957,1985,1998年(1個)。
圖1.1949至2019年逐年7月臺風生成數變化曲線。(虛線為多年平均生成數)
上述4個7月臺風偏少年和2020年前期的臺風活動概況對比如表1所示。與歷史平均值相比,今年1-7月共有2個臺風生成,僅比1998年多1個,為1949年以來前7個月生成臺風第二少的年份。這個4年份的平均全年臺風生成數比歷史平均值(27.0個)偏少5.0個,全年登陸數比歷史平均值(6.9個)也偏少1.1個。
這是否預示著今年的臺風數量也會較常年偏少?登陸和影響我國的臺風數量是否達到歷史平均水平?答案還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抬,季風槽和赤道輻合帶的活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洋即將迎來臺風活動的頻發期;至于這個時期何時開始還需密切追蹤后期大氣環境條件和海洋熱力條件的變化。
解析7月臺風活動偏少原因
1、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南偏強,臺風生成受阻
今年6月下旬以來副熱帶高壓異常偏西偏南、面積偏大,強度偏強,由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臺風生成源地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而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的范圍以下沉氣流為主,對流活動受到大范圍抑制,臺風生成的必要條件受到抑制。
圖2.2020年7月上半月500hPa高度場平均。(填色為異常場)
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與前期北印度洋到西北太平洋一帶海溫的異常偏暖密切相關,其面積是常年平均值約兩倍左右;而副熱帶高壓位置偏西偏南與對流層高層南亞高壓位置異常偏東有關,南亞高壓較常年同期比約偏東10個經度,導致副熱帶高壓位置偏西偏南。
圖3.2020年7月第4侯海表面溫度異常。(數據來源:OISSTv2)
2、南海季風偏弱,不利于臺風生成
今年夏季,南半球澳大利亞馬克斯林冷高壓異常偏弱,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非洲南部大陸高壓異常強大,導致索馬里急流強度異常偏弱,這樣使得越赤道氣流也異常偏弱,南海季風也異常偏弱。同時北半球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其南側廣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為強勁的偏東風所控制,導致赤道輻合帶和季風槽難以形成,南海及菲律賓以東熱帶洋面對流云團活動也較常年同期偏弱,缺乏孕育臺風活動的胚胎。與此同時,大氣低頻信號也較弱,今年6-7月MJO持續位于1-3位相,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及南海臺風的生成。
未來10天或有1至2個臺風生成
統計分析表明8月為臺風活動最為頻繁的月份,歷史平均有5.7個臺風生成,其中生成數最多的是1960和1966年(10個),生成最少的是2014年(1個)。最新的數值模式預測,前期持續偏南的副熱帶高壓即將在本月底北抬,隨后赤道輻合帶和季風槽開始活躍,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臺風活動逐漸活躍,預計將有1至2個臺風生成,8月會有3號4號臺風。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weather/taifeng/7393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