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8-16 19:32?來源:北京日報
今年夏天,暴雨隔三差五就光顧北京市,豐富的降水是北京空氣濕度很大。記者15日從北京市氣象局了解到,根據觀象臺觀測數據統計,從6月1日入汛起,本市累計降水量已比常年同期偏多兩成,超過近十年平均值近1倍。今年暴雨給市民留下深刻了印象,北京今夏已創下4個暴雨日,比常年多出兩天。
入汛創下4個暴雨日
市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陳大剛介紹,從6月1日至本月15日的76天內,降雨日有28天。也就是說,平均3天就降一次雨。比近十年平均值26.7天略多,但沒有突破30天的常年值。
盡管如此,今年降雨量卻不低。截至目前,本市已迎來4個暴雨日,比常年平均值多出2個。而從有氣象紀錄起,最多的暴雨日出現在1959年,6至8月貢獻了6個。1991年和1994年也分別出現了5個。“從目前來看,要突破1959年的紀錄,難度應該比較大。下旬的雨情是關鍵。”陳大剛說。
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兩成
有暴雨頻頻光顧,今年的降水量“嘩嘩”上升,跟近十年降水偏少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陳大剛介紹,入汛以來觀象臺監測到降水量449毫米,比常年偏多兩成,超過近十年平均值近1倍。
降水量同期“狀元”仍然出現在1959年,將近1000毫米,令人咋舌。而1996年的同期降水量也高達590毫米。陳大剛表示,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主汛期,正是“雨主天下”的時候。與常年情況相比,目前的降水量還處于正常范圍內。
明年將啟用新“常年”
氣象上常說“比常年偏高或偏低”,這個“常年”指的到底是什么?“常年”其實是指30年內的數據平均值,比如氣溫、雨量等。目前各地參照的“常年”是1971年至2000年。為什么要選取一個固定年段,而不是從現在往前推算的30年呢?對此,市氣象臺臺長喬林解釋,“常年”使用哪一段時間是由世界氣象組織統一規定的,目的是為了有固定的參照物,以反映全球的氣候變化情況。“根據規定,‘常年’每十年更新一次。從明年起,我們將把1981年至2010年作為新的‘常年’。”
市氣象局現有20個人工觀測站,200多個自動觀測站。但只有6個人工觀測站的雨量數據可以進入歷史數據庫,分別是密云站、順義站、昌平站、房山站、豐臺站,以及代表城區的觀象臺。采集所有站點數據得到的結果不是更精確嗎?陳大剛解釋,站點的數據須經過真實性審核,且要保證觀測時間長、連貫、權威、能夠從中分析出規律。“所選的6個人工站的觀測歷史都在四五十年以上,數據比較完整、科學系統。”
據了解,自動觀測站雖然智能,但受到機器故障、停電、雷擊等外力因素的制約。還有一些自動站布控在公園、綠地和樓頂,工作人員澆水保濕作業時,它可能也會計入雨量,此時就需要觀測員進行二次分析,所以自動站更適用于一次天氣過程的觀測。
名詞解釋
降雨日:24小時即1天內,降水量大于0.1毫米,不管有沒有降水。
暴雨日:24小時即1天內,降水量大于50毫米。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weather/zixun/38910.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