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5-22 18:11?來源:中國氣象視頻網
上海天氣資料,上海市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暴雨災害情況,歷史上比較突出的幾次特大暴雨災害。這些特大暴雨,現在上海市天氣預報歷史上仍然是罕見的。
1963年9月12~13日熱帶氣旋暴雨。南匯縣受災最重。過程降雨量達434.6毫米。全縣境內普降特大暴雨,降雨時間集中,雨量大,過程降雨量,大團512毫米,惠南497毫米,周浦431毫米,新場385毫米,泥城351毫米,六灶322毫米。受暴雨影響,水位上漲迅猛,塘東塘西水位高達4.52米,塘西水位越過欽公塘東流。松江、奉賢、上海等縣降雨量300毫米以上,川沙、金山等縣及市區降雨量250毫米以上,其他縣也在100毫米以上。最大風力達11級。特大暴雨導致郊區受澇面積170萬畝,秋熟作物損失嚴重。據市區不完全統計,共有257個工廠進水,260個工廠停工。學校停課的114所。積水點204個。以長寧區最嚴重,居民受水浸達7000余戶,最深積水達1.4米左右。由于倉庫進水,大量糧食、棉花、飼料、化肥、農藥等因水浸受潮,損失很大。在災害中死亡13人。房屋倒塌千余間。南匯縣倒塌橋梁97座,沉沒抽水引擎船99條,金山縣沉沒農船7條。
1969年8月5日中午前后,突起雷暴雨,5~6小時內>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入侵長寧、普陀、徐匯3個區、嘉定縣東南隅和上??h北片。最大暴雨中心在嘉定縣長征公社,降雨量達266毫米,1小時最大為104.8毫米。龍華站降雨量204.4毫米,為市區百年來最大日雨量。紡織、冶金、輕工系統近百家工廠進水,積水最深達1米,上鋼十廠停產。15萬多畝農田受淹,積水1米左右?!?/p>
1977年8月21~22日東風擾動暴雨。為上海百余年來罕見的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寶山縣塘橋和嘉定縣南翔,降雨量分別為585.6毫米和571.7毫米。主要集中在21日夜間至22日上午。暴雨范圍波及全市(除川沙、南匯縣部分地區),≥100毫米的大暴雨從市區北部、寶山、嘉定直至崇明縣。蕰藻浜兩岸因此洪水泛濫,積水最深處達2米,一片汪洋,田園盡淹。全市農田受淹104萬畝,房屋棚舍受淹約7萬間,倒塌萬余間。沉船1389條,塌橋26座。死2人,傷16人。死豬、禽5.5萬頭。9月份上市蔬菜銳減,供應緊張。市區楊浦、虹口、普陀區有3萬戶居民家中進水。外貿、糧食倉庫進水,上鋼一廠、五廠、鐵合金廠因進水完全停產。據市防汛指揮部統計,財產損失近2億元。
1985年9月1日冷鋒暴雨。暴雨特大中心在川沙縣,高橋水文站總雨量高達459.6毫米,川沙氣象站1小時雨量108.8毫米,短時間驟降的特大暴雨為上海所少見。受淹菜田36300畝、稻田9580畝、棉田7000畝。市區西部大面積積水成災,嚴重積水路段水深達70~80厘米,致使不少工廠、倉庫、商店和住房進水。因電氣設備受潮觸電死亡4人。市保險公司理賠483家企業547萬元。
那時候我家就在浦東,記得我還在托兒所里面,才4歲,不過記得很清楚,那天是我哥哥背著我回家的,路上積水太升,小孩子根本沒辦法回家的。
1991年8月7日、9月5日兩場大雷暴雨,局部特大暴雨。8月7日以寶山最大,日雨量達210毫米,市區及半數以上縣均在100毫米以上。松江、金山、青浦、奉賢縣境內還遭受龍卷風襲擊。20多萬戶居民住房進水,6萬畝農田受淹,磚坯淋壞625萬塊,死亡9人(龍卷風損失另計)。9月5日以金山縣雨量最大,為209毫米,其次是市區165~185毫米,崇明縣境內出現龍卷風。全市數百條馬路積水,10萬多戶居民住房進水,13條公交線路一度停駛。死亡4人,傷10多人。兩場暴雨肆虐,市保險公司理賠款達1.4億元。
90年代的上海也屢屢遭受臺風、暴雨、高潮、洪水的侵襲:受9216號、9608號、9711號、2000年“派比安”、“桑美”臺風嚴重影響,1991年遭遇“8?7”特大暴雨、1993年多暴雨,1991年、1995年、1996年發生大梅雨、1999年發生特大梅雨等等。從沿江、沿海到內河水位記錄、從降雨量到暴雨強度記錄,在90年代大都得到刷新,上海水情變化從未如此劇烈;除1994年和1998年相對比較“平靜”以外,其它年份都各有特色,可以說,90年代上海出現的汛情是二十世紀最為嚴重的年代,平均每年受災農田約45?3萬畝,年平均經濟損失約3?13億元。90年代也是上海的水利、市政排水等防汛設施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年代,初步形成了海塘、黃浦江防汛墻、西部地區防洪除澇工程、14個水利分片綜合治理控制片、水利分片內河道水閘、市區排水系統等7條防線和防汛信息、防汛組織等2個系統的防汛體系。依靠這些堅實的防汛物質基礎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上海取得了90年代防汛工作的偉大勝利,充分發揮了水利、排水等防汛設施的減災效益;因此90年代上海的汛情給人的感覺好象是不過如此,其實不然,就讓我們簡略回顧一下這10年嚴峻的風雨歷程。
90年代對上海影響最大的臺風是9711號臺風。1997年第11號臺風影響上海期間,適逢農歷七月半天文大潮(一年中天文潮最高時段),風潮遭遇,上海地區沿杭州灣、長江口、黃浦江干流各站均出現了有記錄以來最高潮位。杭州灣沿岸比原歷史記錄最高潮位高42~64cm,其中金山嘴站潮位達6.57m;沿長江口各站潮位抬高13-36cm,其中外高橋站潮位高達5.99m;沿黃浦江干流各站抬高24-50cm,其中黃浦公園站潮位5.72m,為1984年計算成果500年一遇;吳涇站為4.82m,超過1984年計算成果1000年一遇12cm。由于黃浦江潮位特別高,市區內河水閘關閘時間比平時長2個小時多。關閘后因適逢暴雨,內河水位暴漲,在凌晨1時左右,楊樹浦港趙家橋磚砌防汛墻約94m潰決,淹了附近500多戶居民,水深1.0-1.2m。9711號臺風使上海的沿江、沿海出現了如此多超記錄的潮位,但潮災并未超記錄,僅為一般水平。原上海市水利局陳為民先生測算出防御9711號臺風中,上海市區防汛工程的防洪經濟效益為182.44億元(《上海水利》總53期)。面對90年代如此眾多的高潮位,可見上海防汛工程的防洪效益是多么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水文站的歷史記錄并非是在9711號臺風中一蹴而就,而是在90年代屢創佳績。以黃浦江米市渡水文站為例,1992年最高潮位突破原歷史記錄達3.92m,1993年又改寫為3.96m,1996年再次改寫為4.03m,1997年才定格為4.27m,此后在1999年有2天潮位達4.10m,有2天潮位達到4.12m。90年代非汛期的潮位也不甘寂寞,1996年11月12日(農歷十月初二大潮汛),因強冷空氣過境吹偏北大風,黃浦公園水文站午潮達4.79m,突破原歷史同期最高記錄。這樣的潮位比1949年和1962年出現嚴重潮災時的潮位還高2-3cm,由于水位預報準確、防潮布署及時,此次高潮時全市未有潮災。1998年1月15日同樣的原因使得米市渡水文站的午潮達3.92m,居同期歷史記錄之最,比米市渡站1916年有記錄至1991年的實測最高潮位還高6cm。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weather/zixun/43561.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