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1-09 09:47?來源:溫州鼓詞網 ?點擊:次
本文從溫州鼓詞的起源、音樂特點、語言特點幾個方面對溫州鼓詞這種說唱音樂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使讀者對這種曲藝形式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以期望更多的人來關注這朵浙南奇葩。
溫州鼓詞是流行于溫州地區的一種獨特的、廣為人知、深受群眾喜愛的民間音樂形式。它是浙江省民間曲藝兩大主要曲種之一,一向有“浙北彈詞,浙南鼓詞”的說法。溫州鼓詞是一種板體系的說唱音樂,距今最少已有三百年的歷史,因過去都是盲人操之為業,所以又稱“瞽詞”,而溫州人習慣稱溫州鼓詞叫唱詞。下面本人就溫州鼓詞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一、溫州鼓詞的起源:
關于溫州鼓詞起源的朝代、地域,現在學界仍有看法。
1.對溫州鼓詞起源于何時,現在學界一直還有爭議
⑴部分學者認為鼓詞起源于南宋,這主要是從鼓詞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南宋陸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一詩:“夕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此詩作于陸游在福建寧德當主薄回鄉時,途經瑞安時所寫。詩中“負鼓盲翁”可能指的是瑞安鼓詞演唱者——盲人。
⑵而據已故名藝人季松年、管華山說:溫州鼓詞,“始于明代,由橫陽里巷之曲與詞曲合并而成”。
⑶本人查閱了鼓詞資料,發現鼓詞最早見于文字的是在清代趙鈞的《過來語》中“嘉慶、道光年間,有白門松最善唱詞,到處皆旋燈結彩,傾動一時”。從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①1806年前已有鼓詞流傳;
②白門松是當時“傾動一時”的“最善唱詞”者,證明當時鼓詞藝術已見成熟。
本人認為,任何藝術門類從形成到成熟都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從嘉慶年間瑞安鼓詞的興盛,并且出了名藝人來看,本人認為溫州鼓詞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說是比較可靠的。
雖溫州鼓詞起源于何時,現在仍有所爭議,但鼓詞至少應該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是無庸質疑的。
2.對鼓詞起源于何地,現在也有不同的看法
據季松年、管華山認為,溫州鼓詞是平陽民間音樂與文人創作相結合的產物。
而鄭育友先生認為溫州鼓詞源于溫州瑞安。主要是依據溫州鼓詞的方言音韻以原瑞安城關方言音韻為基本標準,這種方言噴口重,且韻部少,善于表達,便于記憶背誦。至今各地的溫州鼓詞仍以瑞安方言為主。
本人也認為瑞安應該是溫州鼓詞的發源地。過去各地藝人也曾以當地的方言演唱,因此聽起來也是南腔北調,各唱各的,音韻并無定準,到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逐漸以瑞安城關方言音韻為基本標準。瑞安城關的方言好聽,聲調變化多,出聲噴口重,容易辨別;另外,瑞安城關的方言韻部少,也就是每個韻部的字,好背好記。所以很多人將溫州鼓詞直接稱為瑞安鼓詞。
二、溫州鼓詞的音樂特點
1.溫州鼓詞的曲式結構:溫州鼓詞是一種板腔體音樂結構。板腔體結構是一對上下句為基礎,運用節奏節拍上的整散,速度、力度的快慢強弱派生出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唱腔,并通過音區音域的不同運用,調式結構的變化,派生出反調和不同唱腔,然后用這些板式和腔調來組成各種唱段的音樂結構。
溫州鼓詞是一種風格鮮明的板腔體音樂,曲種特點主要有:
⑴變奏為音樂發展上的主要形式。
⑵有獨特的唱腔,不同唱腔前標明不同的板式名稱。
⑶旋律的組織形式和運用方法上比較靈活自由,各種節拍在該種音樂中運用自如。
⑷以一對上下句組成的段式為基本單位。韻文、唱句以七字和十句的對偶格式居多,節奏整齊,朗朗上口。
⑸段、句、節之間一般都有見走、過門相隔、頓歇清晰、唱句分明。
2.溫州鼓詞的旋律特色
⑴節奏:由于溫州鼓詞是一種板式變化體音樂,因此節奏是鼓詞變奏的關鍵。在鼓詞中常見的節奏基本都可找到,切分、十六分、附點節奏常見于樂譜,弱起節奏則較少。
⑵音程:由于地方曲藝的旋律基本上是根據方言的音調走勢來進行的。溫州鼓詞也一樣,人聲的特性所決定它的音程基本上是單音程,它的旋律行進多為小音程,大二度、大三度、純四度、純五度音程占主導地位,曲調婉轉、平和、安寧,一般用板式變化表現矛盾沖突。
⑶人聲:溫州鼓詞的人聲基本獨立于伴奏之外,基本處于清唱狀態,男性常用的調為1=C,女性常用1=F或1=C,在雙檔演出中一般男女聲之間相差五度。
3.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
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主要由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
扁鼓(又稱“唱詞鼓”),是溫州鼓詞最原始的伴奏樂器,是高音單面牛皮扁鼓,屬打擊樂器。在鼓詞的早期演出時,藝人僅用扁鼓拿竹筷擊節伴唱,也就是“負鼓盲翁正作場”的場景。牛筋琴(亦稱“唱詞琴”)琴框用硬木,琴弦有12~16根牛筋,弦下有竹碼子演唱時,用小竹竿敲擊牛筋弦,發出響亮、清脆、悅耳,猶如古琴、古箏的聲音。三粒板(又稱“拍板”),用黃楊木制成,發音較低,一般在強拍出現。小抱月(亦稱“高音梆”),用牛角或黃楊木制成,發音清亮,多使用于一些需要提醒之處,要以其他音做鋪墊。
4.溫州鼓詞的伴奏音樂
⑴頭通:由于溫州鼓詞是一種典型的說唱音樂,在正式演出之前往往有一段用牛筋琴和唱詞鼓、小抱月互相配合而演出的一段音樂,還配上了樂器。用于吸引觀眾注意力,相當于戲曲中的驚場,稱為頭通。
⑵前奏:俗稱開場曲,一般用牛筋琴和唱詞鼓演奏,一般選擇優美的旋律以吸引觀眾同時也反映藝人的演唱特點和唱腔風格。
⑶ 間奏:主要以牛筋琴伴奏為主,音樂旋律變化較多,分大過門、小過門和其他樣式。大過門旋律較上句唱腔為長,或變奏發展成過渡性的樂句。小過門一般旋律上句唱腔,俗稱“填句”意思是填補唱腔旋律之不足,一般不超過四小節。
⑷尾聲:旋律一般用牛筋琴奏出,突出整段唱腔的音樂主題,直至高潮而終止。速度會有適當的減慢,有時也用唱詞鼓插在唱腔中漸慢,屬原始民間性的尾聲特點。
溫州鼓詞是溫州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形式,深受溫州各地人民的喜愛。50年代,鼓詞名家阮世池1958年上京參加全國首屆曲藝匯演,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而后形成阮派(阮世池),丁派(丁凌生),鄭派(鄭明欽),陳派(陳志雄)四大家。80年代,溫州鼓詞獲得了極高的發展,一些新作品層出不窮,涌現出一些新的鼓詞演唱家,一大批鼓詞新星。瑞安瑞星公司還將鼓詞轉錄成磁帶、VCD,發行全國甚至海外。但到了21世紀,人們已經越來越少看到現場的這種民間說唱,因此如何挽救溫州傳統的民間說唱音樂——鼓詞,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希望更多的溫州有識之士能重視溫州鼓詞,讓它在新世紀里能承上啟下,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鄭育友.《瑞安鼓詞史資料》.
[2]宋維遠.《淺談溫州(瑞安)的鼓詞淵源和發展》.《溫州鼓詞與甌越文化》.
[3]胡平.《曲藝》1999第7期.《溫州鼓詞語言藝術淺談》.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