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1-28 21:21?來源:溫州鼓詞網 ?點擊:次
溫州鼓詞藝術家管華山(1916-1960),乳名南山兆,瑞安塘下南山西岸村人。1951年遷居溫州市區。十三歲習溫州鼓詞技藝,師承侯福祥,后過堂陳寶煥。
溫州鼓詞始于何時尚不可考。清中葉盛行,名同師輩出。演唱者大都系盲人。至三十年代,鼓詞音樂有所改進,所操牛筋琴由五條弦增至二十余條;健全人為詞師者漸多,華山則是其中佼佼者。
1936年,永嘉民眾教育館首辦鼓詞演唱大比賽,華山唱《貂蟬拜月》獲第一名。以后聲名大振,常在永嘉、瑞安一帶演唱,甚受聽眾喜愛,幾成家喻戶曉詞師。當時有諺:“林朝藩(俗名趙巖)勁,葉岳生文,管華山神,鄭聲*琴,阮世池音。”五人中,華山表演技藝略高一籌。
建國后,管華山被選為瑞安縣曲藝改進會主席,繼而選為浙江省第一屆曲藝協會副主席、溫州市曲藝協會主席、溫州市第一二屆政協委員。十年中,積極參加鼓詞研究與改革,貢獻至鉅。1958年,攜新編《新群英會》曲目參加省曲藝會演,獲優秀演出獎。
管華山善于吸收戲曲音樂與表演藝術,且昆亂不檔,文武題材鼓詞均能演唱,琴板中蘊含戲曲風味。又擅長塑造人物,感情真切,形神兼備。唱腔厚樸,念白蒼勁,有較高藝術魁力,聽眾常為之傾倒。亦有不少聽眾邀他在家中演唱。唱時聽者擠滿庭院,當作一件盛事。
五十年代中期,他曾改編昆曲《十五貫》為鼓詞曲目。且在市廣播電臺連臺演唱。后來又為改編《娘娘詞》(即《南游》)而傾注心血。1960年困難時期,不幸因肺疾英年早逝。
溫州鼓詞一代宗師管華山先生,公元一九一六年農歷八月廿五日出生于瑞安市塘下南山西岸村,故此又名南山兆,兒時進過私塾,頗具文化底蘊。其父是溫州地方著名道士,人稱道士桃。他精通道教音樂,做道場配上鑼、鼓、罄、鈸、三弦、二胡等各式樂器,音韻繞梁,悅耳動聽,很受地方僧眾歡迎。據說他逝世時,有十座寺院的當家方丈來吊唁。管先生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從藝對鼓詞唱腔、伴奏曲調的改革,無不得益于其父道教音樂的熏陶與影響。
管華山先生十三歲開始學溫州鼓詞,先師承候福祥先生(塘下新坊人),又過堂于陳寶煥先生(瑞安后里村人)由于頗具天賦,再加上后天努力,漸漸在曲藝界嶄露頭角。一九三六年,參加由溫州民眾教育館舉辦的溫州鼓詞演唱大賽,他演唱的《貂蟬拜月》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名。嗣后,他以嚴肅的臺風,超群的藝術唱遍溫州地區的城鎮鄉村。贏得廣大聽眾的贊賞。他對藝術的摯愛,善于鉆研創新。據其妻女回憶,管先生非常喜歡看戲。每當觀后,便提筆記錄劇情及劇中優美可取的詞句,還要學記動聽適用的曲調,吸取了大量戲曲藝術來改進自己的道白與唱腔,在伴奏配樂中融進了戲曲的音樂特色,大大豐富了鼓詞的表現能力。他的唱腔圓正、厚實,道白蒼勁有力,琴聲悠揚動聽而頗具戲曲風味。他博取眾長,又根據自己的音色與琴鼓的技巧而獨創一格,他擅長須袍,鐘情生旦,形成管氏流派。民間至今尚流傳順口溜:“看戲要看梅蘭芳,聽詞要聽管華山”。他的唯一傳人——丁凌生,現在是溫州詞壇屈指可數,赫赫有名的藝人。
管華山先生非常好學,善于模仿。據其親人回憶,凡碰到人家婆媳吵嘴、潑婦罵街、門頭賣唱、婚喪哭別等等場面,他總駐足留神旁觀;揣摩她們爭吵的神態,聽她們對罵的口氣,記下她們貼切的俚語。通過自身的藝術加工,使用到鼓詞演唱藝術之中。可見他非常懂得深入民間,深入生活而親身體驗。故此他演唱起來形象逼真,貼近生活,貼近民心,有血有肉,感染力特別強。他更加懂得如何刻劃詞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情深厚,形神兼備,尤以神似為最。怪不得民間的詞迷和同行把“華山的神似油”唱得粘膠而傳為美談。至今如有聽過他演唱的聽眾(包括同行)無不交口稱贊。藝術造詣之高實無可挑剔。如老藝人林朝春先生常對學生們說,管華山的四柱頭(白、唱、琴、鼓)是筆直鐵硬的。他白、唱、琴、鼓的運用自如恰當。演唱及伴奏抑、揚、頓、挫、高、低、激、柔有序,層次分明。又如塘下一位藝人,開始不相信人們傳頌管先生的獨特鼓詞藝術。他說唱詞又不是雕花,總是講講唱唱,大家詞師都不相上下。為此,肇平垟方連學老人特地帶他到溫州四顧橋詞場聽管先生唱《節孝文》,使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此技藝全面之大師確實少有,堪稱詞壇之泰斗。
管華山先生以說唱藝術所創的舞臺效果,令不少同行目瞪口呆而自嘆不及。據老藝人余澄孚先生回憶,有一次他去聽管先生演唱《孟麗君》,恰唱到比箭射袍一折。當聽到皇甫少華第三箭射落紅袍,同時射斷樹杈,震得樹上鳥窩樹葉散落時。驚得他情不自禁地用手捧頭,好似樹枝會打到他的頭上一樣。可見管先生的說唱藝術已臻登峰造極之境。能竟把場面渲染得如此真切,引人入勝,似有親臨其境之感。另據名藝人陳志雄所說,管先生在唱《玉堂春》會審一段時。公堂上三位官員同審蘇三一案,如果你不看臺上而低頭靜聽,分明感覺真有三人在問話或對白,語氣與其聲音各別,真不敢相信此乃出于一人之口。可惜當時沒有錄攝音像設備,使現今無法聆聽欣賞這些珍貴的片斷。管先生非但對自己的藝術精益求精,并能毫不保留地傳給同行。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同行們聚在一起,每每要求他示范演唱,他都欣然應允,有求必應。
再據老藝人黃步賢記憶,管華山先生所唱之詞,都是就地取材,進行藝術加工再創作。如唱某員外死后殯殮,他把殯殮過程形象地概括幾句是:“三年燥柴沉香木,天花板雕太平鈿。棺材只有六粒板,紫壇顏色“亞”肚材。五斤燈芯墊材底,上下被褥牽絲棉。枕頭腳踏分前后,材底辦了銀一千。”使臺下一位老忤作也聽得十分佩服而贊許連聲。管先生一貫深入生活,不恥下問,交際廣泛,真所謂“乞丐也交相公也交”。據管師母講,如果他中午、傍晚回家,總是有客人隨他同來用餐,各行各業,三教九流都有。飯后共同探討唱詞,與同行切磋技藝,其中不乏唱門頭詞的先生。還向外行人請教,只要一有所得,總不放過而錄為己用。可見他對藝術的認真和苛求的程度,實在到了細致入微的地步。他一生好客,節儉而且憫苦憐貧。每當門頭有乞丐求討,他總有零錢或飯食施舍。
管華山先生思想進步,愛國愛民。在抗日戰爭時,管華山便與阮世池等老前輩一起組成抗日宣傳隊。在街頭演唱自編的抗日節目,大大激勵了群眾愛國抗日的斗志。四九年,瑞安城剛剛解放,他即帶頭組織藝人協會,并擔任第一屆瑞安鼓詞藝人協會主席,發動藝人協助政府進行土改鎮反宣傳,在街頭演唱《白毛女》,喚起民眾對土豪惡霸的憎恨,使大家懂得,只有共產黨才有新中國。據其妻舅謝成春回憶:有一次塘下鳳山鄉(羅南)召開公判大會,公判當地大惡霸、奸污霸占其外甥女的大流氓陳鴻超并執行死刑,土改工作隊趁機請管華山先生來唱詞,對民眾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教育。管華山先生接受任務后,他立即編寫《打倒陳鴻超》為內容的“詞頭”登臺演唱,在當時反響很大。管先生一九五一年遷居溫州,一到溫州他便組織成立溫州市曲藝協會。即任溫州曲藝會第一屆主席,他把自己的優良臺風和獨特的藝術流派帶往溫州,起到了溫州鼓詞改革、創新的領頭雁作用。并任浙江省第一屆曲協副主席,推選為溫州市第一、二屆政協委員;參加過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曲藝匯演。
管華山一生能演唱的詞目很多。有《孟麗君》、《玉堂春》、《楊乃武與小白菜》、《董小婉》、《粉妝樓》、《節孝文》、《三錯奇緣》、《雙獅圖》、《娘娘詞》等等。好多的都屬其自己重新創作編寫的。特別受聽眾喜愛的代表作有《三錯奇緣》、《孟麗君》。可惜詞本大多散佚,至今留下屬于他改編的傳統鼓詞詞本僅存《秋江》與《十五貫》(是瑞安曲協會與溫州曲協會的油印本)。還有一本《三錯奇緣》是其高徒丁凌生先生僅存的抄本。
據丁凌生與阮世池等兩位名師回憶,管華山先生在解放前由于演唱過多,一般鄉村都是日夜場連續唱。過去沒有擴音設備,況又是單檔獨背。如果一臺《娘娘詞》唱完要七日七夜,共十四場,每場四個小時,需很大精力消耗。結果導致他疲憊不堪,幾乎癱倒。再加上當時政府禁毒不力,所以他有時便借助少量白粉提神,完成連臺唱詞,不料因此而漸漸成癮。有一次被強制關押戒毒,在牢內他仍不忘鼓詞創作,請教一位具有相當水準的文人牢友,終于編寫成一本《三錯奇緣》。這本詞也是他最拿手、最喜歡的曲目。非但唱整本的,并且常常拆為詞頭分段演唱。阮世池先生的長女滿月,管先生就是在阮家演唱《三錯奇緣》為之道賀的。
管華山于一九六零年一月十一日因病而逝,享年只有四十五歲。雖然他藝術生涯如此短暫,但他的藝名、藝德將永遠留在詞迷與同行的心中。
紀念溫州鼓詞一代宗師管華山誕辰九十周年
七律(一)周崖冰
為覓賢蹤訪古村①, 藝壇百代惠深恩。
新聲仰止情無限, 舊事重溫夢有痕。
云水歡歌《黃柏壽》②, 括山悲泣《竇娥冤》③。
平生憾輟先生業, 未得真傳手澤存。
注:①指塘下鎮南山村,系先生原籍。
②③:指先生演唱聲情并茂,感人至深。
七律(二)凌康君
畢生心力注琴詞, 不恥求教一字師。
調取京甌百種曲, 語藏唐宋千家詩。
空前冠后同行仰, 戲假情真聽眾癡。
藝苑憑公放異彩, 未承雨露恨生遲。
乙酉年秋 作者:凌康君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