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1-28 21:32?來源:溫州鼓詞網(wǎng) ?點擊:次
溫州鼓詞,俗稱“唱詞”是流行于浙南地區(qū)最大的曲藝種類,亦為華東和浙江省民間曲藝的主要曲種之一,因而歷來深受浙南群眾歡迎。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二為”和“雙百“文藝方針指引下,溫州鼓詞有了新的發(fā)展。我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它的語言藝術特色。
一、說唱故事,巧妙重復
曲藝的各個曲種中,有一些不是說唱故事的,如北方的相聲,南方的獨腳戲;有一些是唱說故事,但其語言是有說有唱,韻散相間,詩文合璧,豐富多采。
溫州鼓詞的說唱,是以唱詞人(說唱故事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演出場上的。說唱者可以同聽眾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場上場下融為一片。
溫州鼓詞的最大特色是“一人多角”。它的語言,則由故事中人物語言和說唱故事者語言兩個部分組成。而說唱故事者的語言,即“表”(包括“表白”、“表唱”),是以說唱故事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戲劇中是沒有的。
例如:河北梆子《寶蓮燈》第一場《仙配》,就是通過眾仙女的合唱來描寫西岳華山的仙境和春色的。雖屬寫景之詞,又是合唱,但仍為故事中的人物語言。
眾仙女唱:
仙山層疊聳九天,暮釧朝罄漾云端;
翠嶺不聞三春艷,鶯歌燕語曉風傳。
而溫州鼓詞《寶蓮燈》,一開始是以表唱,即“說唱故事者的語言”來描寫華山勝景、直接引出人物、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
表唱:
西岳華山透蒼穹,白云深處有仙宮;
仙宮內(nèi),華山圣母楊花萼,二郎神,楊戩是伊親胞兄;
她身邊,有位靈芝小使女,與圣母,情投意合姐妹同。
這一天,瑤池開畢蟠桃會,……
小說的語言,有第一人稱的人物語言和第一、第三人稱組合而成的敘述語言。但小說是寫故事給人書面閱讀的,所以其文辭的精密度要高,不能重復過多。而溫州鼓詞的說唱本則反之,要善于重復,巧妙地運用倒敘、伏筆等手法,將“過去重提”、“未來先說”,反復敘述,以提醒聽眾,加深印象,因為溫州鼓詞的說唱本是讓人聽的。如果讓聽的人看,可能不愿看,或會看得不耐煩,沒有聽的效果。再者,溫州鼓詞說唱一個長篇故事,一般不是幾個小時、一兩個場次即可完成,而要好幾天,甚至半月之久。這樣,說唱過的情節(jié),隔了幾天,聽眾可能忘記了,印象不深了,這就需要提醒。另外,今天的聽眾前幾天可能有些人沒來,或者有些人聽幾天后就不來了,如此等等,都必須重復情節(jié)和提前交代結局。
如上所述,溫州鼓詞的語言,既不同于戲劇的語言,又不同于小說的語言,也不同于曲藝中的某些“只說不唱”或“只唱不說”或“雖有說唱但不講故事”的語言。它有自己“說唱故事、巧妙重復”的語言藝術特色。
二、通俗易懂,雅俗共賞
溫州鼓詞要用溫州方言說唱,其語言要通俗易懂。由于說唱形式簡單,一琴一鼓,自彈自唱,故逢年過節(jié)或夏日納涼,街頭巷尾或大堂正廳都可作場。怪不得琴鼓響處,男女老幼競相聽唱。它說唱故事往往開門見山,即一開始就用明白如話、樸素無華的語言把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時間、故事中的人物及環(huán)境背景點明,讓聽眾心中有數(shù),這是溫州鼓詞語言通俗易懂的重要標志。
誰都知道,警句用得好,在文章中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警句,我們這兒稱之為“雅句”,它是溫州鼓詞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溫州鼓詞的語言比之于其他曲藝種類的語言更富于揭露性、戰(zhàn)斗性和鼓動性。如《三篙恨》中“善惡丑美經(jīng)緯分,須防惡人充善人”二句,就喚醒人們別讓社會上那些以假亂真,陽奉陰違,口蜜腹劍,當面是人背后是鬼的丑類所迷惑。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
溫州鼓詞“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語言藝術特色,還表現(xiàn)在對溫州民間俗語的運用。溫州民間俗語是浙南人民的母語,男女老少,人人皆知。如儉曰“省經(jīng)”;奢曰“舍割”;事煩賾,無條理曰“磊堆”;謂言多不厭者曰“粘脂”;飽甚曰“飽瞪瞪”;行路有所礙曰“打腳”,等等。說唱溫州鼓詞時,每每一出現(xiàn)此類民間俗語,聽眾就倍覺親切。
歇后語在溫州鼓詞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特別是“表白”時,常作為笑料或噱頭,引人入勝。如《十二紅》:
(表白)王宇紅在耍拳,正巧梅國丈進來,王宇紅一見,連退三步。為什么呢?原來他已被梅國丈揍過一次,今天他以為又要挨打了。這叫做——給“團魚”(甲魚)咬驚了,踏著破缸爿也只當是“團魚”。
巧用民間歇后語能產(chǎn)生幽默和風趣的效果。比如:寫反面人物厚顏無恥的嘴臉,就用“臉皮好比‘華大利’①的板砧恁——真厚”;寫某種事物生命力不強,就用“重五節(jié)(端五節(jié))賣昌莆——短命。”
溫州鼓詞唱雖通俗說唱文學,但華麗典雅、富于詩意的詞句也層不出窮。尤其近年來,一些小說作家、詩人,也加入了溫州鼓詞的創(chuàng)作隊伍,使鼓詞本子的可讀性逐漸增強,文辭日趨優(yōu)美,意境也拓展得更為深遠了。如《擒雕演義·法庭擒鷹》中的表唱:
三月梧桐初發(fā)枝,寒流猛襲樹苦凄。
南京城內(nèi)起風雪,秦淮河中翻濁泥;
莫愁湖畔鬼嚎哭,玄湖橋頭人悲啼。
只因為,一九三一年多怪事,有一場官司震撼燕子磯!
這部鼓詞寫的是本世紀三十年代民族資本家吳百亨(溫州人)為創(chuàng)國貨煉乳,同外國洋商作殊死斗爭的故事。開始兩句借景生情,用象征性的手法將剛剛發(fā)跡的民族工業(yè)比作三月梧桐。枝芽初吐卻遭寒流猛襲,意味著外國洋商我民族工業(yè)之扼殺。接著四句,借助南京古跡,展開聯(lián)想,層層渲染,隨之交代了當時國民政府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歷史背景。最后兩句是說,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一個小小的民族資本家卻要和一個外國洋行的大老板打官司。此案豈不震驚!官司結果如何?在聽完該八句唱詞后,一個接一個的懸念隨之從聽眾的心目中出現(xiàn),吸引他們非接著聽下去不可。真乃:雅,不顯雕琢;俗,俗得可愛。整段唱詞,既明了易懂,又回味無窮,雅俗共賞。
三、辭格多樣,音韻和諧
辭格多樣化,也是溫州鼓詞語言藝術特色之一。常用“雙關”、“對偶”、“排比”、“重迭”、“夸張”等辭格。
用溫州方言解釋,“雙關”辭格,即“打板壁應隔柵”或曰“打棟柱應板障”,其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孟麗君·蘇映雪代嫁》中的劉燕玉唱:
嫂嫂呀,人道昆明池水清,我說它,日夜奔流去無情;
隨波逐浪數(shù)百里,日夜為自忙不停;
它見勢衰不作響,勢若猛時起濤聲;
可笑昆明一池水,表面清白實虛名。
這一段唱詞是劉燕玉誤當蘇映雪是孟麗君,她認為蘇映雪嫁給她哥哥(劉奎璧)是趨炎附勢、不尚貞操的表現(xiàn)。所以她在當面不能說明的情況下,用此雙關語,借說昆明池水之虛名而實指蘇映雪之薄義。表意委婉含蓄,語言精煉優(yōu)美。
用諧音表雙關,在溫州鼓詞中更為常見。如《淮安拜壽》中,奴才梅支自稱為“支公”,實諧音為“豬公”②,很覺滑稽可笑。
屢見于溫州鼓詞中的“對偶”辭格,它給人以美感、快感。特別是描寫武打的場面,一系列對偶句排列在一起,既整齊有序,又便于記憶,能使唱句銜接快如珍珠脫線,造成強烈的氣氛,把聽眾的情緒推向高潮。如《寶蓮燈》中沉香與楊戩的一場大戰(zhàn),就是如此。
表唱:
一斧劈去小沉香,二郎回擊二刃刀;
三花蓋頂斧頭落,四面刀光耀眼亮;
五五二十五路斧,六六三十六路刀;
神斧滾滾可比七星猛飛碰明月,刃刀閃閃猶如八仙過海逞英豪;
沉香用九轉玄功殺楊戩,楊戩設十面埋伏避沉香。
對“排比”辭格的運用,溫州鼓詞中也比比皆是。我作一小統(tǒng)計,《薛丁山哭靈》是長篇《征西》中的一小節(jié),全段僅一百一十句唱詞,而排比句就連用三十句,幾乎占了三分之一。
在寫景狀物時,用“重迭”辭格,能使聲色并茂,有立體感覺。如《張羽煮海》開頭中的表唱:
亮閃閃,太陽放光芒,蘭汪汪,海水泛金光;
浪翻翻,擊打巖石如獅吼,波滾滾,逶迤千里白茫茫。
這里連用五處迭字,不僅自然地描寫了大海浩瀚的景象,而且連大海的性格、氣概也被表現(xiàn)了出來。
通過“夸張”能使說唱的事物既不失其真實,又能引起聽眾豐富的想象。《寶蓮燈》中有這么兩句用夸張手法描寫巨蟒的唱詞:
這蟒蛇身體有稻桶這么大,
牙如釘耙眼如燈。
這里用民間非常熟悉的農(nóng)具——稻桶、釘耙,來夸張比喻巨蟒粗大的身體與鋒利的牙齒,真是形象生動,活靈活現(xiàn)。
其他如“頂真”、“反復”等辭格,在溫州鼓詞中也常用、恕略。
溫州鼓詞語言音韻和諧,具有音樂美的特色。
溫州方言的韻,分“仙、東、剛、支、哥、禺、羊、庚、精、灰、真、山、寒、知、由、來”等十六部。唱句的基本句為“二、二、三”的七字句,或加三個襯字的十字句,有時也用五言、六言句。唱句除首句起韻外,其余奇句落仄聲,不求合轍,偶句落平聲,必須押韻。比如《古道別》中的表唱:
秋風秋雨秋夜長,霞姑遇難離故鄉(xiāng),
鄉(xiāng)親送別古道上,難分難舍痛斷腸。
以上唱詞,類似的韻腳平仄相交時,時而低沉哀怒,進而激揚高昂,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交錯繽紛,瑯瑯上口。
溫州鼓詞中,說唱風物時,常用“二、三”五言句,它將人物行動與景物描摩融為一體,聽眾如身臨其境。由于用“五言”句,節(jié)奏活潑跳躍,更為輕松自如。比如《十二紅·百畝園》中游御花園一段中的表唱:
君臣步向前,目睹花柳鮮;
花磚蟠松柏,花坦花如煙;
假山花巖石,花徑分兩邊;
……
百花亭前到,四面桂花檐;
亭澗花欄栲,花柱貼對聯(lián),
左聯(lián)寫:“四季花結蕊”,右聯(lián)云:“八節(jié)花爭妍“;
萬紫千紅花似錦,花飛蝶亂難盡言。
整段唱腔三十四句,圍繞著一個“花”字,一層層,一遍遍,不斷地反復。隨著君臣的目光和步履,“百畝園”這個花的世界逼真地呈現(xiàn)在聽眾的腦海里。五言末字平仄不斷交替,韻齊轍合,一起一伏,跌宕有致。加以整段唱腔句式嚴密,銜接緊湊,如行云流水,快人心意!
溫州鼓詞的語言藝術特色還表現(xiàn)在“象聲詞”、“語氣詞”、“感嘆詞”的大量運用上。
象聲詞在摹似諸如雷電聲、鼓樂聲、馬嘶聲、虎嘯聲、槍炮聲時,經(jīng)常用到。語氣詞如“呢、唄、唔”等,在必要時可充當唱句的韻腳。感嘆詞的用處則更多,尤其在武打開場時,這里一聲“嗨!”,那邊一下“啊!”,接連而起,以增強說唱氣氛,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至高潮。以上各詞的具體運用,就不再舉例了。
溫州鼓詞自清朝嘉慶年間至今,久盛不衰。現(xiàn)在浙南群眾仍為它那純凈優(yōu)美、質(zhì)樸清新、富有濃郁水鄉(xiāng)氣息和山村韻味的曲調(diào)而傾倒;仍為它那頌善懲惡、悲歡離合、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百聽不厭,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它太美了,因為它有著大眾化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說唱語言藝術。作為歷史文化遺產(chǎn),溫州鼓詞是我們溫州人民的祖先世世代代的聰明和才智的結晶,是我們溫州民間藝術的瑰寶。
①“華大利”,即溫州市有名的“華大利酒家”。
②溫州方言中“支”與“豬”同音。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