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2-05 22:24?來源:溫州鼓詞網 ?點擊:次
溫州鼓詞發源地是溫州市瑞安,所以溫州鼓詞又叫做瑞安鼓詞,是流行于浙江溫州地區的一個民間曲藝,這是溫州的特有文化,外地人是聽不懂的。
溫州鼓詞俗稱"唱詞",過去多為盲人藝人賣藝糊口的一種技能,故又稱為"瞽詞"或"盲詞"。它用溫州方言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清代中期已見流傳。
溫州鼓詞發源于“鼓詞之鄉”——溫州瑞安,故亦稱瑞安鼓詞,俗稱“唱詞”、“門頭敲”。它是流傳在溫州地區屬大鼓類的民間說唱藝術,是華東和浙江省民間曲藝的主要曲種之一。素有“浙北評彈,浙南鼓詞”的美譽,是溫州及浙南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藝術。
溫州鼓詞產生的背景和淵源
溫州鼓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溫州鼓詞從哪個年代誕生的已經無從考究。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后世各種說唱文學的先驅。”關于它的具體形成時代,一說始于南宋。持此說者以當時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作為分析論證的依據。
金兵入侵,宋室南遷。隨之而來的是宋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藝作為民間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也隨著民族的遷移而南下。陸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夕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就生動地描繪了江南農村演唱鼓詞的盛況。陸游所指,相當部分人認為,它是北方南下的鼓詞,這就為北方曲藝南下找到了依據。
瑞安地處浙南,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又鄰近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溫州。宋室南遷后,因溫州使成了南宋王朝的大后方,因而,與外地交往也更為密切頻繁,這為鼓詞形式的進入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作為浙南地區最大的曲種溫州鼓詞產生和發展在此時,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溫州鼓詞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
鼓詞最早見到文字的,乃是清代趙鈞的《過來語》。趙鈞(1757),世為學究,頗多著述。他從嘉慶丁卯年(1806)始撰《過來語》,其中說:“嘉慶、道光年間,有白門松最善唱詞,到處皆懸燈結彩,傾動一時。”從書名《過來語》以及書中所載內容來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結論:一、1806年前已有鼓詞流傳;二、白門松是“傾動一時”的“最善唱詞”者,可見當時還有中下等水平的藝人,證明當時“唱詞”比較流行,鼓詞藝術已見成熟。
任何一個藝術門類,從它形成到成熟,都有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戲曲從形成到發展就經歷了幾百年。當然,溫州鼓詞并非戲曲,但從嘉慶年間瑞安鼓詞的興盛,并且出了名藝人這一點來看,溫州鼓詞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說是較為可靠的。如果按照溫州鼓詞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算起,應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了。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