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27 22:49?來源:溫州鼓詞網 ?點擊:次
金華道情,浙江各地的道情樂器和演唱形式大同小異。
道情
永嘉道情是永嘉的民間藝術,道情這種說唱形式流行全國各地,有陜北道情、河南道情、義烏道情等,永嘉道情和瑞安鼓詞一樣有濃厚的甌越文化色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永嘉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為詩贊體。宋代吸收詞、曲牌,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最初的道情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是傳道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續仙傳》書曾經記載:“藍采和手持拍板(簡板),唱踏歌行乞于市。”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之后.道情中的曲牌一支流行于北方各地,發展為戲曲道情;詩贊體一支流行于南方,為曲目相類的說唱道情。內容有升仙道化戲、修賢勸善、民間生活小戲、歷史故事和傳奇公案戲四大類。道情在唐朝中期之影響和活動范圍達到頂峰.我國大約有20多省流傳有道情藝術。
永嘉道情的演唱形式有:單人自拍自唱,唱者左手提著兩塊竹板,叫哩啦番,并用手肘部抱著一頭蒙著薄豬油皮的竹筒,一邊用三手指敲筒和以竹擊節,一邊唱曲。雙人對唱稱為“蓮花”,一人唱詞句,一人接尾字唱“哩啦哩”幫腔,如唱“月季花開滿樹紅”,接唱“哩哩啦,啦啊啦墨番”!給唱者歇力。唱詞為七字句,五字句,也有多字句,以唱為主,兼有道白。曲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黃三娘與林定郎》、《珍珠塔》等。
過去農村文化生活枯燥,許多地方是:千年弗見鑼鼓響萬年弗見劃龍船。唯有唱道情藝人在鄉村里挨家挨戶的演唱,農村老百姓不管大人或小孩跟隨聽鬧熱。乞討藝人不但在村間演唱,有時還有人邀請搭臺演唱一本戲或連臺戲曲故事。道情在永嘉既盛行,又出名人名傳,所以溫州流傳著這么一話:“永嘉的道情.瑞安的鼓詞。”
道情傳統曲目《高機與吳三春》、《黃三娘與林定郎》、《珍珠塔》也被改編成瑞安鼓詞,最令民間藝術工作者擔憂的是:瑞安鼓詞面臨傳承發展難,永嘉道情幾乎已經絕技。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