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9 20:31?來源 中國天氣網
正月初七相傳是“人日”
正月初七吃面條習俗,正月初七是什么節?正月初七是傳說中的人節,源于古神話:女媧開天辟地,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正月初七創造人,人節幾經演變,成為漢族吃七樣羮習俗。
正月初七是什么節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造世上生靈萬物,第一日造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俗稱“人日子”。
為什么初七吃面條?初七為什么要吃面條?
正月初七吃面條習俗有什么寓意?為什么初七吃面條?初七為什么要吃面條?正月初七吃面條是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正月初七攤煎餅:
民間正月初七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正月初七吃七寶羹:
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正月初七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于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正月初七戴人勝:小人圖案的裝飾
正月初七戴人勝:
正月初七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狀,戴于頭上。也貼于屏風等處。
正月初七贈花勝:
正月初七,人們制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正月初七出游、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游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正月初七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