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6 22:15?來源 溫州視線
永嘉農村過清明節,主要活動是祭祖拜墳,吃米果,清明做麻糍,清明餅。麻糍是用糯米做的,清明餅是用糯米和棉菜頂,就是棉菜的嫩芽搗在一起,清明節分麻糍是楠溪江沿岸的特色風俗。
清明餅是用糯米粉和田野里采摘的棉菜嫩頂(白茸茸的,枝葉上都有密密的白色絨毛,也稱佛耳草、鼠曲草,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稍煮、切碎,拌糯米粉在石臼中用石杵搗細、搗揉,作包皮。制作清明餅,永嘉山區和沿江一帶農村有所不同。沿江農村采摘棉菜洗凈與糯米粉攪拌后放入飯蒸中蒸熱,再用搗臼搗勻,用手工做成或木印印制而成的圓形棉菜餅。山區的米果與清明餅只是形狀不同、內餡不同。米果是完全手工制作的,用豬肉、菜頭絲、春筍、香蔥等作餡,婦女用巧手一搭幾搭制作一個圓圓的,比較飽滿的小瓜果一樣的米食果,下墊以答葉,放在籠中蒸熟,.吃起來清香撲鼻。清明餅則是用紅豆沙加紅搪、白糖拌勻為餡,包在棉菜和糯米粉搗揉的包皮中,放入用搪梨木雕刻的清明餅印中印制成一個圓圓的、扁扁的、大小一致的、有花紋的清明講,同樣是下面墊以答葉放入籠中蒸熟,吃起來同樣清香、具有韌性,還有香香的甜味。米果是家家戶戶都制作吃的,則清明餅是作重要禮品送的,山區青年人結婚頭一年,必須制作印花清明餅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或一百多雙,用纏紅的重呈禮擔送丈母娘家的,丈母娘家則一雙一雙分給鄰居叔伯族人,每戶一雙,數量根據丈母娘家叔伯戶多少而定。這禮不是白吃的,叔伯收禮后要用二升、三升或五升小麥作回禮的。
清明節搗麻糍是楠溪江沿岸的習俗,麻糍是用糯米做的,糯米蒸熟了以后,放在石臼里搗成團,然后切成條狀或者菱形塊狀,麻糍里通常會放入白糖。溫州永嘉楠溪江沿岸的麻糍和江浙其它地區的麻糍做法不一樣,區別是后續的一道特色,麻糍切好以后,因為是糯米做的,所以會容易粘到一起分不開,楠溪江獅子巖附近的人都用松花粉撒在麻糍上,松花粉就是松樹的花粉。本地方言叫“王花粉”,清明節前幾天去折來很多開花的松樹枝,然后放到竹制的家具里在太陽下曬,曬幾天后,輕輕敲下,松花粉就掉下來了。松樹的花粉顆粒很細,清明節麻糍在松花粉里滾一下,就不會粘到一起了。
清明節上墳祭拜,溫州話叫拜墳,山區人在清明節時,用鋤頭柄套菜籃甩上,背上拜墳祭品:熟豬肉、豆腐鰲、米飯、米果等,以及墳紙(紅、綠、白紙剪成金錢形紙花)、香紙蠟燭等上祖宗墳山墳前祭拜,擺上祭品、點上香燭,燒化紙錢,雙膝下跪墳壇三拜。然后就在山上吃冷食祭品野餐,清明節這一天,有許多小孩也上墳山游玩,叫“打飽山”,到各處墳前吃祭品,墳主人也極為歡迎,這樣認為是 “丁財兩旺”。在永嘉楠溪江沿岸,清明節這一天有的房族會分麻糍,幾個壯年抬幾大籮筐的麻糍在墳山上分麻糍。晚上,則還備祭品拜祖宗的香灰爐盞。
在1950年之前,許多農村都有做清明福、吃清明眾的習俗。該日,族人利用祠堂眾的眾銀,備全豬、全羊、全雞及制作米食饅頭等,三牲福禮在祠堂里祭祖,爆竹鳴放,吹打班吹吹打打,鑼鼓齊鳴,很是熱鬧。祠堂里大擺筵食,一家人不論大小都可占一個座位吃清明眾,叫做“一丁一座”,也寓丁財兩旺。
現在清明,有些農村也還有流行吃清明酒的習俗,而是族人輪流做主,一年輪一戶,一戶一人吃吃罷了,這是過去吃清明眾演變而來的。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