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9 16:45?來源 溫州視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在永嘉民間,有些長輩批評那些好吃懶做,只愛妝扮不愛勞動的女孩子:“把你養起來只做供蛇蠱用。”那么何為蛇蠱呢?原來這蛇盅還與端午節的別稱“女兒節”及端午節女孩兒戴香袋有關呢?
民間傳說,農歷五月初五,毒蟲始發,古時有人捉得百蟲同養在一秘室中,讓其自相殘殺,弱肉強食,結果一毒蛇得勝,被稱作“蛇蠱”。這人就養起了蛇蠱,這蛇蠱要吃人肉的。古代女兒不值錢,就將那些貧困養育不起的女孩兒、那些相貌不揚或貪吃懶做的女孩,供給蛇蠱吃了。女孩兒們也不甘心自己活活被蛇蠱吞食,想出了保護自己的辦法:于是女孩兒被供蛇蠱時,帶上雄黃酒二又把雄黃、蒼術、艾、菖蒲等香氣濃烈的藥物裝在小袋里放在身中。蛇蠱先吃了雄黃酒,又聞到女孩身上濃烈的氣味,不但不敢吃女孩兒了,而且蛇蠱也被治倒了。
因此,現今永嘉民間尚有人在端午節的時候給女孩兒戴上香袋,以驅毒蟲、散濁氣的。把端午節稱之為女兒節,這是女孩保護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和“供蛇蠱”這說法的來歷有關,在端午節給孩兒戴香袋、在房間旮角里噴灑雄黃的習俗在一些山區仍還有沿襲。
編輯: 章宏波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