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3 19:48?來源 溫州視線
溫州端午節習俗有賽龍舟習俗,端午節賽龍舟溫州地區尤以永嘉最出名。端午節包粽子是全國各地共同的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溫州地區端午節習俗除了包粽子,端午節賽龍舟是一項重要的集體娛樂活動。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在明朝時,永嘉的端午節活動就已經相當豐富了,“端午懸蒲艾于門,造角黍、黑飯以饋遺親戚者。以雄黃、菖蒲泛酒飲之,仍用以沫小兒諸竅,復以色絲為索,名長命縷,系其臂足。煎百草為湯,老幼畢浴,社廟備龍舟競渡,幾至旬。”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據明萬歷《溫州府志》載:“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水熹競渡,至遲在宋時,已很流行。葉適詩: “一村一船遮一鄭,處處旗腳爭飛揚。祈年賽愿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可見永嘉一帶的競渡,淵源于古代越族龍圖騰祟拜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豐收。在宋代,還不是紀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奮才演變為專門紀念屈,原的日子。正是“一江競渡胥尋樂,誰為汨羅三閭哭”。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節,屈原飲恨淚羅江,龍舟隊隊江中飛,要飲蒲酒保平安。”
端午節賽龍舟圖片
到明朝,端午龍舟競渡很是盛行。據明姜準《岐海瑣談》載:“自城市都鄙,里社叢祠,各五龍舟。每鄰(臨)端午,好事者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競渡之日,偏掠祭戶之姻親,而補己所費。聚眾鼓噪,聞事劫奪者有之,為之姻親者往往質當待索,罔敢或遲,較之官府之征誅益有甚矣。及其斗勝奪彩,少有不平,鼓木世相擊,損傷肢體有之,損命者有之,構隙興訟,傷財害民,就有逾于斯哉。”到清時,更加流行。
永嘉上塘端午節賽龍舟最熱鬧
端午節那天,永嘉上塘至沙頭一帶有龍舟競渡,并“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時間一般是五月初一前后開始,至初十或十五結束。永嘉上塘殿專門設有香官神,專管劃龍船。如果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后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束叫“散河”,都要祭香官神的。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打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端午節賽龍舟圖片
龍船形狀,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安置可以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幾筆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志。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做“青龍”。相傳四方只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兒”。紅龍的船身,也染紅色,叫做“紅霓嶺”,因南方赤色,是火龍,性情急躁,之所以改了個名,是因為避諱。龍船中唯獨沒有黑龍,俗說烏龍最兇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斗勝,故永嘉沒有黑龍船。
龍船人數,額定36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這是小龍,船身13檔,劃船26人,船面管旗一,后艄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正合三十六之數。大龍有 18檔,兩旁劃的已經36人,加鼓、艄、鑼、旗、唱神、托香斗六執事12人,就需48人。
船面上,鼓在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艄槳,就是船舵,以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艄是命”。鑼是合鼓聲的,也有鼓的功效。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辨認,只有執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端午節賽龍舟
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斗,爭奪錦標,俗稱“斗龍船”。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斗龍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龍地、小龍地之名目。
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最為出名。斗龍船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下游進行,10里長途,往返20里。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終點,不得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艄槳,把艄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斗龍時,這兩人力捺龍頭,與36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快速度的極大作用,途長水逆,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場面壯觀至極。
劃龍船本是民間一種娛樂活動,過去由于舊社會惡習相沿,常因“構怨之村,則借賽舟之名,彼此武斗,傷命涉訟者往往而有。”建國后,已逐漸去掉迷信和械斗等不良習俗。每逢端午,永嘉上塘一帶仍保留著龍舟競渡等傳統。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