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1 14:47?來源 溫州視線
近日,由孫儷、劉濤主演的電視劇《羋月傳》正在熱播,為我們打開了戰國末期秦國的一段歷史畫卷,還有不少人問贏駟跟秦始皇嬴政是什么關系呢,秦惠文王乃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電視劇的開端,商鞅遭到贏駟的車裂,這是為什么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印,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商,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后被下令車裂其尸。
這些事表面上商鞅被殺的原因,但深層次上,是商鞅變法觸動了既得利益,是在分封制和封建君主制轉型的歷史背景下的一段悲傷地故事,“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
商鞅的刻薄少恩在其變法的過程中暴露無疑,法不容情在法制社會的今天看來是很在理的,但在以權治國的古代社會無疑是過分的。不論因何觸法,知道你觸犯了他訂下的法規,你就得受罰,沒有任何理由,一時間多少人因此飽受皮肉之苦,多少人因此滿懷怨恨而終,多少人因此亡命天涯。
最觸痛當局的無疑是對他們的權利威脅,太子不留神犯法,商鞅竟刑其大夫,黥其師。誠然此舉能令人信服,但何嘗不在給自己下套,在一切為己的社會里,無疑商鞅是不懂得變通的人。
商鞅最令人不齒的行為應當是詐敗魏國。雖說戰場上為得勝利不擇手段是常事,但商鞅以飲酒求和為名引得魏將公子昂前來并于席間襲殺之,實無最基本的道德。可以說是道德淪喪。我們說盤外招不是不可以用,但不能這樣用,無論是用間還是使詐,都不失人之信度,因為戰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交鋒,但以自己的信用作手段無論如何都不能信服的。當然如果這些種種最后都沒能成為商鞅后來被車裂致死的因素的話,我們都不能說他什么,但很不巧的恰恰是這些最終要了商鞅的命。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