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8 15:03?來源 綜合
國博展出回歸文物:2019年9月1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開幕,展覽時間為9月17日至11月1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北2、北3展廳免費向公眾開放。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共同承辦的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全面展現70年來我國流失文物回歸的不凡歷程與豐碩成果。
從皇家紫禁城到人民博物院,故宮目前擁有超過186萬件(套)文物藏品,奇珍異寶燦若群星。眾所周知,一些珍寶有著失而復得的曲折經歷;此次展覽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
展出的600多件國寶,包括公眾們非常熟悉的伯遠帖卷、中秋帖卷、五牛圖卷、圓明園獸首、秦公晉侯青銅器、青銅虎鎣、王處直墓浮雕、龍門石窟佛像、皿方罍、圓明園青銅虎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珍貴文物。
這些文物它們曾在神州蒙難、家國離亂的歲月中流落他鄉、散失蒙塵;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它們有賴多方努力得以復歸故土。
從1949年至今,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搶救征集等方式,歷經了整整70年的歲月洗禮,才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里,免費向公眾開放展出的600余件文物,分別來自全國12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
本次展覽精心策劃的三個單元全景展示了70年來回歸文物600多件套,涵蓋了陶器、青銅器、典籍、書畫等諸多品類,《伯遠帖》《永樂大典》等珍稀文物均為國之瑰寶。
《永樂大典》匯集了自先秦迄明初約8000種古代典籍的“百科全書”,歷經朝代更迭、民族劫難,正本早已渺無蹤跡、副本亦經久散佚。《永樂大典》已知存世僅存800余卷、400余冊,每一冊均極珍貴。
新中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鮮明態度,贏得了一批國家的尊重。1951年至1958年間,蘇聯先后3次向我國返還共64冊《永樂大典》。1955年12月,民主德國又返還3冊八國聯軍侵華時劫走的《永樂大典》。
正是流失《永樂大典》歸國,開創了外國政府向新中國返還流失文物先河。《永樂大典》作為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已有無數觀眾曾在展覽中被它蘊涵的輝煌所吸引,更為它得以歸國的傳奇而贊嘆。
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并稱“三希”,被清乾隆帝視為稀世珍品,是國寶中的國寶。清末世局紛亂,《中秋帖》《伯遠帖》被清遜帝溥儀攜出紫禁城,其后幾易其手,輾轉至香港。
1951年10月,文物圈中傳出兩帖即將詢價出售的消息。為防中華瑰寶失散,神秘組織“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火速啟動搶救工作。
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的王冶秋奉命偕同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等人星夜兼程,南下談判。其間斗智斗勇,最終成功購回國寶。“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還成功征集了唐韓滉《五牛圖》、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等許多珍寶。
此次展出的文物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425件,包括圓明園青銅“虎鎣”、鼠首、兔首等眾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珍貴文物和意大利返還文物。
這600余件文物,包括我國近期成功追索回來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青銅虎鎣(yíng),還有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圓明園青銅鼠首兔首、皿方罍等文物,在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廳里將悉數亮相。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追索文物展覽,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物本身所包含的歷史信息,更是為了記住通過中國文物失而復得這一過程所折射出的國運興衰,增強廣大觀眾愛我中華、不懈奮進的家國情懷和進取意識。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