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9 11:26?來源 南海網-海南日報
玩收藏須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資料圖片
藝術品收藏市場存在著“賣假不退”、“拍賣不保真”、“古玩不打假”等所謂“行規”。究其原因,是我國古玩市場開禁多年后,相應的收藏法、鑒定法和行政法規缺失,現行法律也頗難保護消費者權益。
存銀行利息低、炒股票怕大跌,還是投資藝術品靠譜時下,不少手里有些閑錢的市民漸生此類想法,于是到老街淘寶、到拍賣行競拍、與朋友交易,通過各種途徑投身收藏。記者獲悉,近兩年來涉及藝術品收藏的訴訟越來越多,入手贗品的市民將賣主或中介方告上法庭,卻往往打不贏官司。
王先生從一家古玩商店買回2件古玩:價值37萬元的“五彩三娘教子圖盤”和價值8萬元的“青花纏枝花卉大觚”。過了大半年,他把古玩拿到市文聯藝術品鑒定中心鑒定,結論為這件器物屬“高仿精仿產品”。他多次與古玩商店交涉退賠,均遭到推諉,無奈訴至法院,要求解除買賣合同、退還45萬元。還有一名收藏家蘇先生,花費253萬元拍下一幅名家油畫,經畫家本人鑒定作品是假的。蘇先生拿著畫家的親筆證明,將賣主推上被告席。但兩位收藏者最終都沒打贏官司。
藏品屬贗品已成不爭事實,為何還是打不贏官司?法官解釋說,古玩交易買賣是投資回報高、風險也大的一種特殊行業,在長期“交易實踐”中形成一套特有運作模式,收藏者從看貨到支付價款間有一段時間,應對收藏品本身有鑒別能力。而從買賣雙方訂立的買賣合同來看,消費者已認可拍賣行和古玩商店出具的“不保真”免責條款,且合同中對收藏品的描述與實物相符。
收藏藝術品的另一途徑,則是“圈內人”之間的私下交易,在法官看來,這種交易也頗有風險。美籍華人趙先生是朋友圈里小有名氣的收藏愛好者,一次,他花9000美元買下朋友的祖傳“清代康熙年釉彩水盂”。他請來鑒定機構對古董材質進行鑒定,確認成分“沒有問題”。后來,其他一些圈內人士將其鑒定為贗品,趙先生遂將賣主告上法庭。法院最終沒有支持趙先生的訴請,原因是鑒定機構僅對藝術品成分進行檢測,并沒有對其制造年代作出結論,買賣雙方根據實物及鑒定報告進行交易,并不存在欺詐情況。
采訪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藝術品收藏市場存在著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市場交易中已形成類似“賣假不退”、“拍賣不保真”、“古玩不打假”等所謂“行規”。究其原因,是我國古玩市場開禁多年后,相應的收藏法、鑒定法和行政法規缺失,現行法律也頗難保護消費者權益。
在這種情況下,業內人士建議收藏愛好者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購買收藏品前多學習相關知識、咨詢法律界人士,無論與商家還是與個人交易,最好都請鑒定機構出具證明,并做出詳細合同約定,將風險降到最低。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