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7 14:52?來源 溫州視線
央視驚現明永樂青花“熱水瓶”
造假者利用電腦打印的“故宮保管”字樣包裝來迷惑收藏者
網友ps青花電視機:大大地諷刺“央視熱水瓶”
央視熱水瓶鬧了一個低級笑話,在上周六晚上播出的《尋寶走進晉江》欄目中,驚現明永樂青花“熱水瓶”,明永樂青花熱水瓶都有了,青花電飯煲電磁爐也快出土了,更高級青花筆記本是不是也該出土?
據說央視熱水瓶是鄭和下西洋用過的,不知道鄭和有沒有用過青花手機,青花筆記本,既然有了青花熱水瓶,起碼要廚房用品一整套呀,青花電飯煲、青花電磁爐也要配套嘛。
鄭和下西洋,用明永樂青花熱水瓶,帶上青花手機,海上探險查資料用青花筆記本,閑暇之余聽聽周杰倫的《青花瓷》,這樣才算和青花熱水瓶搭配。
明代永樂青花熱水瓶底款: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御寶,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當有關專家指出這件所謂的官窯瓷器是贗品時,這位雷人的持寶人還不愿相信。
這么低級的贗品,甚至是一眼就能看出是真假的東西,被一些人視為“國寶”而收藏,不讀書真可怕。
造假者抓住的是人們“撿漏”的心理,因而在編造故事的時候,往往希望能夠將自己藏品的身價提高,除了在“熱水瓶”底下加款之外,在沒有辦法為藏品本身“美容”的情況下,還會為其制作美麗的“衣服”。在目前的收藏市場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所謂“清室善后委員會”的封條以及專用盒子放置的玉器、瓷器。
雖然這些玉器、瓷器一看就知道是贗品,但因為有了漂亮的“外衣”,許多涉世不深的收藏者往往會為其埋單。近年來有關故宮以及故宮文物遷移的紀錄片非常多,其中就涉及了“清室善后委員會”,以及遷移中使用的包裝盒和封條。于是,造假者看重了許多收藏者也在觀看這些紀錄片的“契機”,紛紛推出了這些帶有精美包裝的藏品。這些盒子和封條基本上都采用了做舊的手段,看上去十分逼真。這些盒子和封條并非沒有漏洞,在文字的使用上雖然參照了當年的歷史,但在表述上有差異,如“故宮善后委員會”實際上并沒有最終的稱呼,在一些文字和標志上,基本上都是采用電腦打印,一看上去就與當年的有差別。
收藏者最為重要的就是擺正心態,千萬不能以撿漏的心態去收藏。越是希望以便宜的價格買到收藏品,越有可能被不法商家所利用。另外,讀書很重要,你要玩古玩,不懂中國歷史,你就是瞎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