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9 21:59?來源 解放網-新聞晚報中廣網
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北總布胡同3號四合院(現為 24號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如今已成為一片瓦礫(1月 28日攝)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門房已被拆除,行人從中通過不免抬頭觀看(1月28日攝)
1月27日,附近居民穿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殘破的門樓
北總布胡同24號院原是一座兩進小四合院,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此租住(當時的門牌是3號)。圖片來源:人民政協報
中廣網北京1月2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梁思成故居被拆,徒有愛情流傳,不知賢伉儷地下有知,還肯化蝶否?北總布胡同24號院梁思成夫婦故居被拆還會重建嗎?
晚報記者 詹皓 報道
兩年多前曾因部分被拆而引發北京文物局表態將嚴格保護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簡稱“梁林故居”),今年春節前再遭拆除,媒體報道后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人們質疑這個 “不該發生的事件”為何會發生,同時,眾多網友對官方調查中所稱開發商“維修性拆除”這個名詞進行了熱議,無奈嘆服中國語言文字功能的強大。
“不該發生的事件”居然發生了
日前有媒體披露,位于北京東城區北總布胡同24號院的 “梁林故居”又被部分拆除,昔日的兩進四合院現在只剩下一幢三層小樓。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稱,拆除“梁林故居”未報文物部門審批,屬違規行為,是 “不應該發生的事件”。東城區文化委員會(簡稱“東城區文委”)遞交的事故調查原因顯示,開發單位考慮到故居房屋騰退后,因陳舊、幾經翻建、無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現險情,因此進行了維修性拆除。
北京市文物局表示,無論是維修性拆除還是其他原因,文物修繕必須先報文保部門批準,而“梁林故居”拆除前,東城區文委并不知曉,因此系違規拆除,責成東城區文委依法查處拆除單位的責任。同時,檢查拆除單位保存的磚瓦木料,進行編號保存,為復建留存歷史依據,東城區文委將監督拆除建筑的復建全過程。
兩年前即頒“免拆護身符”
北總布胡同24號是建筑大師梁思成、林徽因于1931年至1937年間曾居住過的院落。在此期間,梁思成參加了影響深遠的中國營造學社,梁林夫婦發現了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橋河北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筑山西應縣遼代佛宮寺木塔和中國現存最偉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臺的佛光寺等。該院落還是一代文化人記憶中名人薈萃的“太太會客廳”。
2009年,媒體曾報道了“梁林故居”遭拆除一事,北京市文物局當時表示,已會同市規劃委研究了該院落的保護問題,并責成建設單位調整建設方案,確保院落得到保留。
而在這次拆除事件發生之前,梁林故居已經納入北京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錄項目,關于故居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也正在進行中。然而,即使有了“免拆護身符”,“梁林故居”仍難逃拆除命運。
是“維修性拆除”還是“違規拆除”?
據悉,2009年被拆時,“梁林故居”所在地塊的開發商是富恒地產,后來由華潤集團接手介入,去年7月院落內的正房被拆除,今年1月上旬又拆除了四合院的正門。
而事件公開后的短短24個小時內,網友便紛紛表示憤慨,質疑“不應該發生的事件”為何一再發生?為何總是在文物被毀得差不多了,才引起重視?有網友還對調查中所稱“維修性拆除”表示疑問,對該名詞的語義豐富性表示了嘲諷,“這才看到了中國語言文字功能的強大”。更多網友則對“梁林故居”未來如何復建表示關注。
主管部門回應:建設單位“違規”拆除故居 節后開工復建
昨日,東城區文委再次回應稱,雖然華潤集團富恒房地產開發公司 (建設單位)是為了緊急搶險,才將危房落架擬修復的,但此次拆除未經報批,屬“違規拆除”。因為,雖然“梁林故居”目前的保護級別比文物保護單位略低,但即便要遷移和拆除,也必須征得區政府和市文物局的批準后才能進行。東城區文委主任李承剛表示,最終“梁林故居”會按照歷史原貌最大限度地進行完整復建。
據東城區文化委文物科負責人汪源介紹,北總布胡同24號院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確被列為新登錄項目,但未被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依據文物法規定,雖然文物普查項目保護級別較文物保護單位級別略低,但仍屬于文物建筑,即便要遷移和拆除,也必須在征得公布政府(東城區政府)和上一級文物部門(北京市文物局)的批準后才能進行。華潤集團富恒房地產開發公司在未經報批的情況下擅自拆除舊居部分建筑屬于違規行為。
汪源告訴記者,目前,東城區文化委已書面通知建設單位,不得繼續拆除現存院落的原有歷史建筑,并對落架后的全部傳統建筑材料妥善保存,以便修建時使用。同時,加快該院落剩余住戶的搬遷和中心樓的拆除,為盡快實施舊居的完整復建創造條件。東城區文化委將委托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在完善實測資料的基礎上,制定復建方案。同時及時委托有修繕資質的企業實施搶修工作。在完成搬遷騰退后,該院落將最大限度地恢復原貌。目前,建設單位已開始清理現場,計劃在春節過后開工,東城區文化委將對修復工程全過程進行監管。
至于此次梁林故居被“違規拆除”是否可以界定為 “維修性拆除”或是“維修前期的籌備”,汪源表示,要等進一步調查之后才能確定。但梁林故居將來肯定是要復建的,建設單位此前也一直在做復建項目的申報。
北京市文物局則表示,無論是“維修性拆除”還是其他原因,文物修繕必須先報文保部門批準,文物局已責成東城區文化委到現場檢查拆除單位保存的磚瓦木料,按照文保要求進行編號保存,為復建留存歷史依據。同時,由東城區文化委督促、委托有文物設計資質的設計單位,對拆除建筑按照文物建筑規范進行修復設計,東城區文化委應監督復建全過程。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表示,上述意見已下達給東城區文化委,并向北京市政府和國家文物局上報。
記者手記:利益和激情之上
十幾年前,電視臺的朋友邀我做一檔談話節目,主題是“老房子和城市發展的矛盾”,到了現場,才發現要對談的是大學者陳子善先生,因為陳先生一力反對拆除老房子,讓我做一個正方來與之辯論。
我當時也大體贊同陳先生的立場,可為了節目需要,我還是客觀地談了老房子的問題。我記得當時說過,因為自己小時候的幼兒園要拆掉造高架,心里很不舍,但想想那是為城市發展做貢獻,記憶被抹掉也算是有價值了。
十幾年后,沒想到當年那個議題一再于生活中被無情地演繹,在深深佩服當年節目編導和陳先生遠見之余,更想到日后的一幕走訪。
七八年前,我好奇地在書本上發現,郁達夫和王映霞在上海生活的地方就在常德路的一條弄堂里,于是特地跑過去一看,弄堂還在,只是快要拆遷了。問街坊鄰居:郁達夫家曾在哪個門洞?都毫無表情。于是只好遙想當年郁達夫喝醉了酒,臥在常德路弄堂口,被路人發現后才叫王映霞扶回了家的一幕。
如今,郁達夫故居所在地也早已變成了五星級賓館,再要尋訪,連昔日幽靜的常德路都被拓寬成了主干道。
記憶有價值嗎?我的幼兒園記憶當然沒什么價值,但如果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集體記憶當然有價值,但價值有多大?金錢能衡量嗎?
“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只是我們這個時代林林總總的文物被毀事件中的一個,有意思的是,為什么文物建筑總是要到被拆掉后才會引發強烈追問呢?那樣的激情追問有多大作用呢?
而且,每一次追問,所有當事人都站在自己的利益端上考慮問題。規劃單位謀劃如何發展,文物單位思考如何保護,開發商尋思如何避開政策監管,拆遷單位琢磨如何先下手為強,故居居民糾結如何在動遷時多拿一點,媒體所代表的社會公眾則呼吁如何才能挽留住珍貴的文化記憶。社會各方的利益時時對立,甚至強烈沖撞,文化名人的故居,就在社會的利益鏈上搖搖晃晃。
我們崇尚財富,這是個必經過程,本身沒錯,但當我們為財富可以不顧一切的時候,我們應該明了,目前來說,我們還很低端。
利益可以衡量很多東西,但如果利益能夠衡量文化的話,刷新的名人故居也好,開發出來的假古董也好,文化基本上都焉了。
面對每天都在面臨損毀的文化真跡,我們有沒有更科學、更理性的做法?
梁思成先生住在北總布胡同的時候,他所在的中國營造學社做了件功德無量的事:他們歷經辛苦到中華大地上搞田野調查,跑了137個縣市,勘測了1800多座古建筑,繪制了精準的建筑結構圖,重新發掘出從漢唐到明清的珍貴歷史遺跡,這個民間學術團體對中國古建筑學的貢獻影響直到今天。
面對“梁林故居”被拆除事件,能否點醒我們回望先賢風范,用一種更科學的態度來準確衡量現存文化遺跡的價值,用法律來理性地規范我們的發展步伐,用當今的技術手段給遺跡留存下更多的資料以供研究和緬懷?
遺跡終要老去,但希望我們能學會用一種超越利益和激情之上的態度來面對它們。
位于北京東城區北總布胡同24號院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故居近年來本就已經被拆毀近半,記者近日發現,原本計劃恢復原貌、去年被列為普查文物的梁林故居終不能幸免,現已被拆,只剩幾根房梁和殘磚爛瓦。北京市文物局表示不知此事,已責成東城區文委進行調查。目前考慮的方案是將原址恢復修繕梁林故居,但最終方案還未出爐。1931年至1937年梁林夫婦在此租住,也是兩人對中國建筑史及文物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時期。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