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0 16:45?來源 溫州視線
吳冠中《長江萬里圖》 約1973年-1974年 油彩紙本 22.5cm×509.8cm
吳冠中(1919年-2010年)
為紀念藝術大師、人民藝術家吳冠中逝世1周年,北京藝融2011年11月19日晚推出重量級拍品吳冠中《長江萬里圖》油畫作品拍賣專場。吳冠中《長江萬里圖》長509厘米,寬22.5厘米,中國傳統手卷形式油畫作品。
在10月23日至25日藝融舉辦的山東巡展中,濟南觀眾可以看到這幅吳冠中先生于上世紀70年代完成的曠世巨作。業內人士認為,這幅作品堪稱吳冠中先生繪畫風格的奠基之作,也是藝術品市場上僅存的描繪長江壯闊景象的油畫長卷巨制,此次吳冠中《長江萬里圖》拍賣專場最終以1.3億元的落槌價成交,創造藝術品市場的又一個天價。
吳冠中《長江萬里圖》油畫作品曾塵封30余載
據了解,這幅油畫巨制,鉤沉30余年的一段往事。
上世紀70年代初,隨著外交事業的展開,國內各大涉外賓館也相繼建成和投入使用。1972年國家指示集中一些畫家,讓他們創作作品用于裝飾賓館,這些畫也被稱為“賓館畫”,《長江萬里圖》就是這樣背景下的產物。
1973年,吳冠中被從農村調回,參與北京飯店《長江萬里圖》大型壁畫的創作。在《我負丹青》一書中,吳冠中寫道:“那圖由設計師奚小彭總負責,繪制者有袁運甫、祝大年、黃永玉和我,袁運甫聯系各方面的工作,稿子醞釀很久,待到需去長江收集資料,我們從上海溯江上重慶,一路寫生,真是美差。”
回憶往事,畫家心情暢快,溢于筆端。“在黃山住的日子較久,日曬風吹,只顧作畫,衣履邋遢,下山來就像一群要飯的”,“山城萬縣面臨長江,江畔碼頭舟多人忙,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是最惹畫家動心的生動場景。”
可惜的是,5人赴長江兩岸寫生剛到重慶時得知,北京已開始“批黑畫”,吳冠中等被迫提前返京,長江壁畫也宣告流產,吳冠中只留下了《長江萬里圖》這件綜合性成稿。
多年來,此畫一直為《長江萬里圖》壁畫總設計師奚小彭秘藏。1990年,吳冠中在奚小彭家中見到這幅冒風險保存下來的《長江萬里圖》,驚喜不已。卷首有吳冠中的補題:“初稿成,正值批黑畫,計劃流產,僅留此綜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判之風險,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跡,亦驚喜、亦感嘆!一九九年七月八日 北京紅廟北里六號樓 吳冠中識。”可見雖歷經多年,吳老對該作品仍甚為珍愛。此次即將亮相北京藝融秋拍并來濟巡展的,就是當年由奚小彭收藏的《長江萬里圖》綜合性成稿。
吳冠中:油畫長江全景第一人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流,是歷朝歷代的藝術創作源泉。唐宋以來,歷代都有畫家圖繪長江,但以油彩繪之全景,吳冠中是第一人。
20世紀70年代是吳冠中油畫的成熟期,這一時期他的油畫代表性作品數量較多,具有“凝重、沉郁”的特點。此時期創作的《長江萬里圖》油畫作品,以中國傳統的手卷形式展開內容,5米長卷將時間和空間融合于一,作品的敘事性和畫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結合。該作品不僅表現了吳冠中高超的西畫功底,同時也將西畫技法與傳統的“江山臥游”概念相結合,彰顯了吳冠中這一時期對油畫藝術和水墨藝術卓有成效的探索。
畫中,吳冠中將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峽女神、黃山云霧、金陵大橋、濱江燈火,乃至奔馳的火車,全部入畫,令人嘆服地寓長江萬里之魂于一卷。據專家介紹,《長江萬里圖》的選材、繪畫語言、風格和形象,無處不透露著吳冠中對東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與消化后的獨立探索,在真正意義上貫通了中西界域,是吳冠中藝術生涯的里程碑作品,它在中國油畫發展歷程中也占據無可替代的地位。
而吳冠中在談及《長江萬里圖》的創作時,曾說道:“我作長江,整體從意象立意,局部從具象入手,此亦是我(20世紀)70年代創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畫圖,江流又出畫圖,是長江流域,是中華大地,不局限一條河流的兩岸風物,這樣,也發揮了造型藝術中形式構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