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1 16:39?來源 溫州視線文化頻道
越劇電視劇玉蜻蜓第三集
越劇電視劇《玉蜻蜓》蕭雅 傅幸文主演,越劇玉蜻蜓有劇場版本的也有實景拍攝的電視劇,我更喜歡越劇電視劇《玉蜻蜓》,喜歡的是主演蕭雅的唱腔,當然喜歡蕭雅的越劇迷還有很多,下面摘錄一篇博文。
蕭雅版《玉蜻蜓》的評論,摘錄自“快樂瀟灑的走”博客,原文:喜迎蕭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專題之 月亮夢,越雅緣” 蕭聲雅韻第二屆征文大賽
蕭雅情結--觀越劇電視劇《玉蜻蜓》(蕭聲雅韻第二屆征文大賽參賽作品1)
我一向不贊成戲曲電視片用寫實的手法進行拍攝,原因是電視作為一種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幾乎是在再現生活方面無所不能,而且就其本身的表現特點來說,“寫實”則更為討巧。但現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戲曲的表演動作,美就美在虛構,包括時間的跨度,人物的多少,角色的感情,都可以虛構,觀眾照樣可以接受。
但是,看了越劇《玉蜻蜓》以后,我認為這部片子雖然用了實景,演員在表演中有些地方也很寫實,因而,這部片子是成功的。
張佩俐龐茂宗是二位戲劇專題的電視導演,長期的藝術積累,使他們對戲曲電視片在藝術上的把握日趨成熟,因而,他們執導的兩部戲曲片都獲得了成功(另一部是越劇電視劇《血緣恩仇》)。
《玉蜻蜓》在解決戲曲的“虛”與電視的"實"之間的矛盾方面,是有一些經驗值得總結的,我以為至少在兩個方面有它的特點。首先,是選選擇畫面很美,體現了情景交融。例如:劇中的庵堂門口,放生池邊,柴房屋,羅漢堂等,都選擇的很好,不僅這些景很美,也更增添了藝術效果。但這些景又沒有其他蕪雜的東西,使人看來覺得是舞美隊搭出來的,有一種“人在畫中”的感覺,達到了接近舞臺美的效果。其次,是在表演上利用了電視寫實之長,充分發揮演員的表演技能,從而收到以情感人的效果。我比較欣賞放生池,羅漢堂這兩場戲,前一場是申貴升向志貞表達愛慕之情,后一場是徐元宰向志貞訴說多年尋母愿望,兩場戲都是在實景中表演,兩位青年肖雅與傅幸文唱的自然流暢,感情豐富,動人,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柴房產子的一場戲,也基本是采用實景,演員躺在柴草上表演,雖然很短,但很真實,給人的印象很深,在舞臺上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的,而且在電視中,也是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的,而且在電視中也是無法用其他虛擬來代替的。
《玉蜻蜓》采用的實景很“干凈”,精煉,電視采用實景來拍攝戲曲片,常常會給人以“蕪雜”的感覺。例如有些山路是水泥澆的(實際在公園內拍攝),有的田野出現現代的房屋甚至電線桿等,這些不真實的畫面,會把人的思路從戲中拉出來,即使演員再怎么賣力地表演,也難收到效果。但《玉蜻蜓》選取的幾個實景,都比較“干凈”,沒有規定情景以外的的東西。拍攝時,也沒受到自然的干擾(例如風,陽光,陰云等),達到了攝影棚內拍攝的效果。結尾志貞出走,在一片荒野,樹林中向遠處走去是這位普通的思凡尼姑融化在大自然中,寓意很深,也頗有詩意,但又是用實景(虛景拍不出這種效果),顯示了導演的聰明。
《玉蜻蜓》是傳統劇目觀眾對它的審美早就新成了定勢,因此,要使這部電視片獲得觀眾的認可,必須使文學劇本能站住,當然要看是否將原著的精華發揚光大,將原著拖沓的,枝蔓部分能否去掉。我認為玉蜻蜓達到了這個目的。編劇傅駿,傅歆沒有將精力放在背離原著的“出新”上,而是在研究原著的基礎上,著重發揚其精華,大量的優美唱詞被保留下來了,故事的基本劇情被保留下來了,而且全劇圍繞一個“情”字來展開,著重出夫妻之情,出母子之情,從而將觀眾緊緊地抓住。結尾則采取讓志貞出走,母子不團圓的做法,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志貞若進申家,不僅有悖與封建禮教,而且張雅云與她有奪夫之恨(盡管已消氣),兩人的關系很尷尬,團圓是不合適的,如果志貞進了申府,那么,志貞就不成其為志貞了。但假如讓志貞自盡,那么,她就完全辜負了徐元宰的一片尋母之心。觀眾對她會減弱同情,因而對人物形象有損,悲劇效果反而不如現在這樣處理好。
《玉蜻蜓》中的兩位主角演員肖雅,傅幸文的表演也是出色的,《玉蜻蜓》作為越劇傳統劇目,一向是以唱功見長,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大段唱腔,現在都保留了,給人以很美的享受,肖雅在劇中飾演了申貴升,徐元宰兩個角色,在劇中他們是父子,但都是年輕書生形象,盡管劇情有數處藝術需要使用了重復的手段,但因劇情的規定情景不同,演員的身份也不同。肖雅發揮了她擅長唱的特點,不僅顯示了她的功力,而且能給人以較深的印象。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