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2-26 16:38?來源 文匯報
首先得說,《金陵十三釵》是一部拍得很工整的電影,它完整、規矩,像一幅端正的大楷。而這樣做的代價是壓抑了導演原本張揚的個人風格。
有人說這是張藝謀自《活著》以后最好的電影,且持保留意見;但如果說它是這個年代最成熟的華語商業片,理應贊同。被好萊塢主流影片訓練過的觀眾會覺得“十三釵”很“面熟”。開場是大環境的交代,有細膩煽情的細節,慘烈的基調定下來,又不至于直面真實的殘暴。然后男女主角分別登場了,一個是粗鄙的美國二流子,一個是風塵的秦淮女子,他們的各種不可愛,比如俗氣、勢利、算計,都在意料中。他們像兩段等待被完成的完形填空,編劇和導演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尋找合適的詞匯完成他們,這種“完成”對于劇中人而言,則是成全了彼此的“救贖”。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無論毀譽,張藝謀代表了一種反好萊塢主流審美的可能,被贊美的《活著》和《秋菊打官司》是這樣,被非議的《英雄》或《三槍》也是如此。那么此刻的“十三釵”,是他終于適應了好萊塢標準作業的框架。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導演“成熟”的選擇。
對于一部步步小心、盡量不出錯的電影,它被議論最多的是145分鐘的片長和節奏問題。血色大時代沖開教堂的門,沖亂了一群小女孩的命運,被攻破的城池和教堂里短暫封閉的小世界形成緊張微妙的關系。嚴歌苓的原作是很女性化的,那是一個女孩很私人的回憶,一群女孩在非常的環境里以非常的方式懂得了生活與命運的殘酷,那些猝不及防地闖進她們生活、又猝不及防離開的風塵女子,何其深刻地改變了她們。而男人的電影執著于家國危難時的情懷,所以張藝謀一直在選擇,是守在教堂里,還是看清外部世界的慘烈,他試圖完成兩全的敘事,但結果要看家國大義的人可能嫌他太過兒女情長,論“十三釵”的主題全片又可能散了。
必須要承認,“十三釵”里有些格外動人的段落,比如,玉墨和姑娘們初到教堂時滿不在乎地翻出地窖里的葡萄酒喝,豆蔻看到清秀的浦生滿心歡喜,以及,那一曲軟語溫存的《秦淮景》。它們無關風情,這是淚水中的玩笑、恐怖中的溫柔,哪怕明知活在死神的候見室,生命也不至縮減到恐懼的單一維度。但這樣的動人總是輕而易舉被煽情給打斷了,日常升華成儀式,講述滑向詠嘆調,張藝謀這代人或許不是被歷史情懷所困,真正縛住他的,是不節制的浪漫主義。
所以,電影結尾的一幕也許是種遺憾,因為女孩書娟幻見的畫面過分美好,成了一種虛弱的禮贊。這反而讓人更惦記小說的結局:女孩們不知玉墨們的下落,她們學會了她們的強悍和潑辣,學會像她們那樣應對生活的粗暴,用這樣的方式記著她們,用一生的銘記來完成一點道德補償——作為幸存者,無法歌頌犧牲,因為犧牲就是犧牲。
本報記者 柳青
編輯: 作者: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