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3-09 19:00?來源 華西都市報
《觀音山》讓范冰冰 “換骨”
范冰冰新片《觀音山》熱映中, 范冰冰、陳柏霖和張艾嘉演繹青春和愛情的故事。頗具文藝氣質的李玉導演作品《觀音山》有兩條線,一是以范冰冰、陳柏霖為代表的“殘酷青春”,另一個則是由張艾嘉表達的“生死感悟”。
兩代人同住一個屋檐下,他們之間發生的化學作用,令片子倍增魅力。影片目前正在熱映,提前看片的影評人、媒體記者等,紛紛在微博上發表觀影感受,引發更大范圍的熱議浪潮。有人擔心片名缺乏直接誘惑性,但更多的人則是“薦之”的熱捧態度。
推薦語1:“3月,一起洗滌靈魂”
“每個人的生活都曾經歷過地震,每個人的心靈都曾經歷過創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觀音山》,青春如同穿越漫長的隧道,總有一段黑暗,一段憂傷,以及悵然失去之后的頓悟。3月,與《觀音山》一起洗滌靈魂。”這番話,是影評人程青松(微博)發的微博。
青春,是《觀音山》的關鍵詞之一,范冰冰與陳柏霖,同為高考落榜生,之后,一個成了酒吧主唱女孩,夜晚變身濃妝艷抹的時髦女郎,白天又變回青春未泯的性格少女;一個則成為“摩的”哥,街頭載客,不知前途在何處。導演李玉所展示的青春回憶,不是簡單輕松的快樂,而是復雜深邃的疼痛,直指觀者內心深處,用情恣意得讓人興奮。
推薦語2:“最深的是生死的追問”
生與死,與青春一并成為這部影片的兩大關鍵詞。張艾嘉此次變身一位過氣的京劇演員,不幸遭遇兒子車禍死亡,孤零零的她一直走不出悲痛,不肯到派出所注銷兒子戶口,常常在夜晚獨自坐在肇事車中……眾多媒體記者與影評人觀影后幾乎都會發出同一個感慨:張艾嘉演得真好!程青松稱“她的表演可作為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生的教科書。”
于是,她對生死問題產生了深刻的思考。片末,她在觀音廟中與僧人推心置腹,訴說、探討,“孤獨不是永遠的,在一起才是永遠的”。這場戲,李玉透露說大多數臺詞都是由張艾嘉自己臨時發揮,“她深深走進了常月琴,她就是常月琴。”這場戲,也成為影片的一大精彩處。“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后半部關于生死的追問,范冰冰代表青春的迷茫,張艾嘉則探尋生死的感悟。”魏君子在微博上如是說,他亦被這種追問迷住了。
推薦語3:“《觀音山》完全不悶”
微博上,多數人都對《觀音山》予以稱贊,電影營銷人士陸垚說:“作為一部文藝片,《觀音山》完全不悶。完全運行著一種接近商業片的節奏感。”也有人提出擔憂,業內人士晴朗指出“‘觀音山’這三個字,絲毫不能引起我的影院觀看欲。一部電影不會純因名字而大賣,卻會因名字而被埋沒,或者最后還是會被影迷捧起,卻不是在大眾市場了。惜之。”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