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ngqichache.cn?? 2010-05-19 13:4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10年,中國的房價瘋了。
這一年,北京望京地區“地王”邊上的一套64平方米的住房,一個星期里總價漲了34萬元。
房價令人們變得極度懊悔。有時候,小兩口合計買房子,其中一個稍一猶豫,價格便又上躥了十幾萬元,為此引來一番不滿和爭吵,乃至分道揚鑣。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
不光是北京,倒退幾個月,報紙和電視上,乃至街談巷議里,人們的話題離不開“房價”、“月供”和頻頻刷新紀錄的“地王”。土地已經變成最值錢的東西,一句新民謠在人們口頭流傳:樓市月有地王出,各領噱頭十幾天。
房價是在人們猶豫不決的觀望中突然爆發的。2009年年初,上一輪房地產的低迷期還沒走出,那些錢包癟癟的人還夢想著房價再降一點,沒成想,進入3月,它突然發力,且一發不可收拾。一個小區半年前每平方米價格只有1.9萬元,半年后一看,變成了2.9萬元。原先是買了房子的人嫌降價太多,圍著售樓處紛紛要求退房,現在一套房子剛開盤,就被搶光了。《參考消息》則援引外電:中國每天新建房屋面積,已經占全球總量的50%左右。
今年48歲的穆圖,一年前賣掉自己在北京昌平區的經濟適用住房,希望在北京城里買一套小一點的住所,結果,從2009年年末一直看到2010年5月,房價一路飆升,距離他的心理價位已越來越遠。這讓這個經歷過中國住房改革全過程的中年人萬分感慨。回想30年前,中國人的住房由單位分配,到今天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甚至要“趕美超英”,這期間的變遷,真是滄海桑田啊!
1978:醞釀變革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鄧小平在北京視察新建的幾十棟公寓住宅樓時,曾希望能用積蓄替兒子買套房子。
隨行的國家建委副主任張百發回憶,鄧小平先是“問居民住房可否成為商品,當時現場的同志沒有人敢回答”,他又“自言自答說,如果房子算商品,我這幾年也還有點積蓄,想買套房子給樸方,我的其他孩子不需要照顧,只有這個樸方,是因為我致殘的,我需要照顧他”。
當時不像現在,房子尚未成為商品,中國大多數父親也還沒有替兒子買房的打算。不過,這一年發生了幾件事,預示著中國人的住房生活可能要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變化。
這年秋天,鄧小平訪問新加坡。他特地聽取了當地官員關于公共住房計劃的介紹,并登上高樓,鳥瞰當地的住宅小區。訪問結束當天,他又突然走進當地一個普通房間,認真看了每個空間,特別是洗澡間,并不住稱贊。
再早些時候,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城市住宅建設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