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ngqichache.cn?? 2010-05-19 13:4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谷牧傳達鄧小平關于解決住房問題的指示,希望路子能寬些,譬如允許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個人手中的錢動員出來,國家解決材料。1978年的中國老百姓還沒有聽說過“房地產”這個詞語,他們只曉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擠、太小。在此前的將近30年里,涌動于大江南北的中國人,被西方新聞界形容成“螞蟻”。這群螞蟻人穿著邋遢,顏色、式樣幾乎相通的衣服,住在低矮、擁擠、破舊的房子里。
上海華光儀表廠會計楊希鴻的家,就是這些房子中的一間,13平方米,擠著3口人。3.6平方米,在當時是上海一個普通職工的生活空間。在一個不到1.2米高的閣樓上,楊希鴻的女兒上下了十幾年。
不僅在上海,1978年的中國,擁擠是每一個城鎮居民最真實的居住體驗。近30年間,中國累計用在住宅上的投資為374億元,年人均住房投資不足10元。到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的平均住宅面積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比1949年少了0.9平方米。其中有5年里,上海市的統建住宅沒建造過哪怕1平方米。
住房窘迫到什么地步?學者楊絳后來回憶,她和錢鐘書在學部辦公室住了將近3年,“南北二墻各裂出一條大縫”。后來,人們發現胡喬木給國家領導人李先念寫的“要房信”,一字一句地請求為顧頡剛、蔡儀等著名學者解決全家蝸居之難。而普通人住在廢舊木板搭成的簡易儲藏室就算很不容易了,不少人無處棲身,流落街頭。
這一年還發生過一些不怎么起眼的事情。一個叫王石的27歲“國家技術員”從廣州第一次來到南方小鎮深圳。他看到,路軌旁有丟棄的死豬,綠頭蒼蠅嗡嗡起舞,沙頭角的中英街還只是“一條彎曲的石板窄街”。15歲的農村孩子潘石屹在甘肅天水一個山溝里讀中學,每天餓著肚子苦讀到深夜,完全看不出日后有身家幾百億的跡象。
同年,29歲的馮侖成了西北大學經濟系的學生,后來成為經濟學家的魏杰和張維迎也在這里學習。此時離他們分別對中國房地產發展產生影響還早得很。
1980年:開發
進入1980年才8天,中國第一家房地產公司──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公司成立了,當時的深圳房地產管理局副局長駱錦星兼任總經理。
說是公司,其實只有5個人,除了總經理,還有財務、出納、兩個技術員,他們的資產是4部舊單車,一間平房和幾張桌子,4萬元港幣的開辦費是從香港商人那里借來的。
成立公司的目的只有一個:和香港商人合作建房子。此前,因為缺少資金,46歲的駱錦星正為解決兩萬平方米干部住房發愁,偶然聽一個香港朋友說,你這個局長是在端著金飯碗要飯,為什么不可以你們出地,港商出錢,合作建房,利潤分成?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