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2 23:26?來源 光明日報
空間太陽能發電站將是龐大無比的物體,質量達萬噸級以上。(資料圖)
第二階段:2021年-2025年
利用我國的空間站平臺,在航天員參與下,進行我國第一個低軌道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研制,在2025年開展系統驗證。重點驗證大型結構的空間展開及裝配,大型空間聚光系統及其控制,大功率電源管理系統,大型結構的姿態控制技術,無線能量傳輸技術(激光、微波),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運行維護管理等。
第三階段:2026年-2040年
在低軌關鍵技術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經濟上和技術上更為可行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方案和關鍵技術,突破軌道間大功率電推進技術,研制地球同步軌道驗證系統,大約在2030年左右發射,進行空間-地面、空間-空間無線能量傳輸,開展系統驗證,為商業系統的研制提供重要的運行參數。系統運行壽命10年。初步考慮該系統在低軌進行自主空間組裝,并利用空間站和航天員進行部分組裝工作,并解決空間裝配中出現的問題,組裝測試完畢后,整體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
第四階段:2036年-2050年
結合驗證系統的運行狀況,結合技術發展,研制我國第一個商業化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實現空間太陽能電站商業運行,運行壽命30年以上。
空間太陽能電站面臨的巨大挑戰
目前建設空間太陽能電站首先是技術難題。空間太陽能電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對于現有的航天器技術提出了很大挑戰:規模大,質量達到萬噸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4個數量級,需要采用新材料和新型運載技術;面積達到數平方公里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6個數量級,需要采用特殊的結構、空間組裝和姿態控制技術;功率大,發電功率為吉瓦,比目前的衛星高出6個數量級,需要特別的電源管理和熱控技術;壽命長,至少達到30年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一倍以上,需要新材料和在軌維護技術;效率高,需要先進的空間太陽能轉化技術和微波轉化傳輸技術。
其次是成本問題。有專家估算,建設一個天基太陽能發電站需要耗資3000億至10000億美元。因此,成本問題可能是制約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概念、新技術和大規模商業化之前,收入難以補償整個系統的建造和運行成本。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hangtian/3792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