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到不了火星了 俄羅斯的探測器變軌失敗(2)
2011-11-09 16:18?來源 新華社
先遣部隊,開啟火星探測之門
自中國國家航天局2000年宣布空間科學成為我國民用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來,中國空間探測的步伐就從未停止,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月球探測工程先后上馬并取得階段性進展。8月25日,嫦娥二號衛星準確進入太陽與地球引力平衡點——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的拉格朗日L2點的環繞軌道,成為太陽系中飛得最遠的中國來客,但這樣的距離相對于螢火一號的旅程來說也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后者將飛行約3.5億公里,在此過程中邁出中國深空探測的重要一步。
在我國深空探測的整體設想中,火星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探測對象。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螢火一號工程應用首席科學家吳季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中國科學家很早以前就有探測火星的愿望,并利用國外探測數據做了一些工作。由于第一次探測必須先用軌道器而不是著陸器進行圍繞探測,因此,螢火一號可以被比喻為我國火星探測的先遣部隊。”
火星探測難道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嗎?還是蘊含更為現實的動因呢?吳季介紹,研究火星就相當于研究地球的歷史和未來。地球雖然在太陽系中極為特殊,成為人類目前唯一的家園,但這種情況絕非一成不變。歷史上,地球就曾出現過像現在的火星一樣、異常寒冷的時期。作為地球的近鄰,火星的地質環境和很多基本參數都和地球接近,面對目前全球變暖的趨勢,我們同樣有理由發問:未來地球會不會變得太熱,以致于海水都蒸發掉,成為第二顆火星?這些問題只有通過比較其他行星的歷史和現狀才能得到答案。
國際合作,探索火星空間環境
螢火一號這回是搭了俄羅斯的火衛一探測器“福布斯—土壤”的“順風車”,據吳季介紹,俄羅斯科學院再次實施火星探測計劃后,火箭留有一定的運載余量,于是主動邀請中國參加該計劃并搭載一個微小衛星。對于中國來說,在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深空測控網之前,借用俄羅斯的飛船一同飛往火星并開展聯合探測,可以大大地將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的探測數據深入開展對火星研究的時間提前。在此背景下,螢火一號應運而生。
螢火一號此次肩負的主要使命是對火星的空間環境展開探測。俄羅斯科學院宇宙空間研究所所長列夫·澤廖內近日表示,即將升空的俄“福布斯-土壤”和中國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幫助兩國科學家加深對火星大氣的了解,這將是人類首次利用兩個處于不同位置的航天探測器同時對火星電離層和磁場進行研究。
吳季透露,自1960年以來,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40多個探測器,其中15次成功進入了火星軌道,8次成功著陸,并釋放了3輛火星巡視車。但是,這些探測計劃的科學目標幾乎都是追蹤水的痕跡、發現生命信號,其軌道也大都是極軌圓軌道。只有俄羅斯的“福波斯2號”曾經對火星的空間環境開展過探測,但只工作了三個月就與地面失去聯系。因此人類對火星的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環境和太陽風的相互作用等都了解甚少,螢火一號正好填補了此項空白,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地位。
深空測控,面臨3大嚴峻考驗
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李俊峰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此次發射螢火一號,技術驗證或者說實驗的成分更多一些,以便積累相關經驗,為以后獨立開展火星等行星的深空探測工作夯實基礎。他告訴記者,俄羅斯的“天頂”號運載火箭就像“老司機”一樣經驗豐富,螢火一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的問題應該不大,難題在于跟組合系統分離后如何開展深空測控和通信。
經過40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完全有能力研制出包括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在內的各類探測器。吳季坦言,螢火一號在技術上最大的挑戰是“小”。受發射重量限制,螢火一號之輕,在人類歷史上也屬罕見。載荷小,距離遠,任務重,螢火一號的火星征程可謂荊棘遍布。
挑戰之一來自于7個長達8.8個小時的火星陰影,在此期間探測器將得不到來自太陽的能量,只能讓部分部件進入休眠狀態,屆時周圍環境溫度低于零下200℃,螢火一號隨時面臨“凍死”的危險;其次,超遠距離會帶來信號衰減和傳輸時延等困難,更何況我國還沒有覆蓋全球的深空探測網,仍需俄羅斯和歐洲空間局的地面站幫忙分時段接收信號,但即使3個地面站聯合起來,也只能下載螢火一號獲取的5%到10%的數據;此外就是多星定向的問題,即往地球傳送數據時要對地球定向、拍攝火星時儀器要對火星定向、太陽能帆板還要隨時對太陽定向……這對探測器的姿態控制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難關。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hangtian/4029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編輯: yujeu